詠六藝·其五·書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六藝·其五·書原文

保氏當年教六書,遞更以世降紛如。

因文見道恆資此,轉注象形艱返初。

波偃露垂徒鬥巧,星離雲布益鄰虛。

公權兩字惟心正,筆諫名言實起予。

詩詞問答

問:詠六藝·其五·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六藝·其五·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六藝·其五·書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

2. 平聲

參考注釋

保氏

古代職掌以禮義匡正君王、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員。《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鄭玄 註:“諫者,以禮義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周禮》保氏掌教六書。”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諳達》:“更番入衛,教授皇子騎射,名曰‘諳達’,體制稍殺於師傅,蓋古保氏之責。”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六書

(1) 古代分析漢字而歸納出的六種條例,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2) 即“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遞更

交替更換。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臆論·鳥獸草木》:“乃知天地生物,遞更遞換,不可以一律拘也。” 丁福保 《<歷代詩話續編>序》:“事變遞更,詩人旨趣因之歧貿。”

見道

洞徹真理;明白道理。《漢書·翼奉傳》:“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歷,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詩有見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遠樹來’; 庾肩吾 之‘只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兩意相同,俱是悟境。”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皮日休》:“是 日休 嘗受 巢 偽官,何其失節若此!豈文人之心,能見道而不能守,固如是耶?”《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 玉格 這話,卻是他讀書見道的地方。”

恆資

猶天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豈非自然之恆資,才氣之大略哉!”

轉注

漢學六書之一。清代學者戴震、段玉裁說,“轉注”就是互訓,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釋

象形

六書之一,描摹實物的形狀造字

鬥巧

亦作“鬭巧”。1.以智巧爭勝。 宋 張先 《漢宮春·蠟梅》詞:“何人鬭巧,運紫檀,翦出蜂房。”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世之學者,如入百戲之場,讙謔跳踉、聘奇鬭巧、獻笑爭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 茅盾 《題趙丹白楊合作<紅樓夢>菊花詩畫冊》詩:“多少傳神手,鬥巧畫紅裝。”

(2).引申為投機取巧。 清 王韜 《瓮牖餘談·給予文憑》:“文憑之給逐年加增,可見鬭巧趨利之人愈久愈多矣。”

(3).湊巧。《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可煞事有鬭巧,方纔開得舖三兩日,一個漢子從外面過來,就是那 郭排軍 。”《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事有鬥巧,物有故然,卻來得遲些,都散了。”

(4).古代七夕宮廷遊戲。 宋 無名氏 《致虛雜俎》:“七夕, 徐婕妤 雕鏤菱藕,作奇花異草,攢於水晶盤中以進上。至定昏時,上自散置宮中几上,令宮人闇中摸取,以多寡精粗為勝負,謂之鬭巧,以為歡笑。”

星離

(1).如天星布散。形容眾多。《文選·郭璞<江賦>》:“雹布餘糧,星離沙鏡。” 李善 註:“雹布星離,言眾多也。”《南齊書·王融傳》:“璯弁星離,玉帛雲聚。” 唐 韋應物 《寇季膺古刀歌》:“求之時代不可知,千痕萬穴如星離。”

(2).如天星布散。形容分散。《晉書·殷仲堪傳》:“骨肉星離,荼毒終年。” 唐 李白 《上崔相百憂章》詩:“星離一門,草擲二孩。”

雲布

(1).雲氣布散。《晉書·衛恆傳》:“煥若星陳,鬱若雲布。”《晉書·食貨志》:“荷鍤贏糧,有同雲布。”《雲笈七籤》卷一一九:“俄而風起雲布,微雨已至。”

(2).形容眾多,到處都是。《文選·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呂延濟 註:“星羅雲布,言眾也。” 唐 於季子 《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九旗雲布臨 嵩室 ,萬騎星陳集 潁川 。”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開南軒,奇峯雲布。”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鄰虛

佛教語。極細微的物質,近於虛無。《楞嚴經》卷六:“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 章炳麟 《五無論》:“實有六十四種原質析至鄰虛,終無不可復析之量。”

公權

(1).朝廷所賦之權。 唐 雍陶 《罷還邊將》詩:“白鬚虜將話邊事,自失公權怨語多。”

(2).指公法所賦予的權利,公民權。 孫中山 《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事》:“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種人民,對於國家社會之一切權利公權……切許一體享有,毋稍歧異,以重人權,而彰公理。”

心正

心意純正不偏。《禮記·大學》:“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

筆諫

謂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諫。《舊唐書·柳公權傳》:“ 穆宗 政僻,嘗問 公權 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宋 蘇軾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詩之二:“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 誠懸 筆諫時。”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餘外舅家收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十四……前輩俱跂為 柳 筆,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筆諫之語,豈它人上 柳 啟, 柳 自書之耶?”

名言

1.稱說;描述。 2.著名的言論或話語。

起予

(1).《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 孔子 言 子夏 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後因用為啟發自己之意。 唐 韓愈 《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詩:“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 宋 蘇軾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我時年尚幼,作賦慕 相如 。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論學書》:“且以區區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

(2).指啟發他人。《文選·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未可以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謹書起予。” 呂向 註:“恐其不致至誠,不知善否之應,故以書起發其章。”

詩詞推薦

詠六藝·其五·書原文_詠六藝·其五·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