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汪禮約的《雜詩二首·其二》
全文:
一朝復一暮,玄冬復陽春。
殘魄不再滿,陽鳥忽已盈。
悠悠天壤間,誰為不死人。
盛年不須臾,忽若風吹塵。
良時不為歡,遲暮嘆何因。
徘徊故閭里,念我平生鄰。
斗酒相娛樂,歡喜日以新。
華鐙永今夕,上堂展殷勤。
何必傾庶羞,雞黍為下陳。
永焉保霣暮,持此俟來晨。
參考注釋
盛年
青壯年
失於盛年,猶當晚學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忽若
(1).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2).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吹塵
《史記·五帝本紀》“舉 風后 、 力牧 、 常先 、 大鴻 以治民” 張守節 正義引《帝王世紀》:“ 黃帝 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羣。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 風 名 後 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 風后 於海隅,登以為相。’”後以“吹塵”為得良相之兆。《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引《靈應傳》:“貴主得吹塵之夢,知君負命世之才。” 明 張煌言 《壽鯢淵張相國》詩:“ 蚩尤 欲殄夢吹塵, 胥靡 爰登歌作礪。”
汪禮約名句,雜詩二首·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