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張達太和篇(龍興汪生索賦)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達的《太和篇(龍興汪生索賦)》

全文:
一氣未肇判,太和渾絪縕。
如何盤古氏,琢喪揚囂塵。
遂使末俗下,居然昧常倫。
上窺太和際,邈若蕕與薰。
汪生富春秋,惻惻一問津。
拜父濠水湄,涕淚盈衣巾。
事母竭甘旨,色養終冬春。
太和署軒屏,庶類同厥身。
階庭芝蘭秀,水木魚鳥親。
人生苟適意,豈計富與貧。
我來屬多難,感子厚意陳。
要我賦太和,令我愧無垠。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身違太和時,心存太和真。
舉手謝太和,相攜歸隱淪。

張達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和淳

平和淳樸。 明 劉基 《悅茂堂詩》:“聚欲去其惡,不使傷和淳。”

張達名句,太和篇(龍興汪生索賦)名句

詩詞推薦

  • 初夏六首

    方回宋代〕茂密逾千樹,深幽僅一家。新蟬初蛻殼,稚菊始分椏。潤氣青陰石,晴光白濕沙。晚涼督園叟,添竹引籬瓜。
  • 萬杉寺

    史文卿宋代〕君恩報答果何如,手植松杉一萬株。溪足斷邊橫略彴,峰頭好處見浮屠。鳳書御墨藏飛白,龍吐山泉散作珠。包帚
  • 春送從叔游襄陽

    李頎唐代〕言別恨非一,棄置我宗英。向用五經笥,今為千里行。裹糧顧庭草,羸馬詰朝鳴。斗酒對寒食,雜花宜晚晴。春衣
  • 龍昌寺荷池

    白居易唐代〕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詩詞名句
  • 千葉梅

    李石宋代〕野芋接花一日事,刻玉作楮三年工。此家妙有轉物手。老圃寬褐藏春風。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詩詞名句
  • 示俞秀老二首

    王安石宋代〕不見故人天際舟,小亭殘日更回頭。繰成白雪三千丈,細草孤雲一片愁。
  • 汀沙

    王安石宋代〕汀沙雪漫水溶溶,睡鴨殘蘆晻靄中。歸去北人多憶此,每家圖畫有屏風。
  • 贈嶺上老人

    蘇軾宋代〕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詩詞名句
  • 題郭節婦手卷

    張師愚元代〕淮海兵戈滿,崩城哭杞梁。諸孤遠從母,萬死竟還鄉。貞烈光前古,絲綸表未亡。開倉汲長孺,端可慰高堂。
  • 似夢非夢作

    蘇泂宋代〕仙女宮釵玉鳳頭,太平天子翠雲裘。九霄下視人間世,底事相看笑不休。
不睹太和事,焉知太和淳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