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
①春秋國名。(1)姜姓,建都淳于,在今山東安丘市東北杞城。亦稱淳于。《春秋》桓公五年(前707):“州公如曹。”《左傳》作“淳于公如曹”。春秋初年為杞所滅,淳于遂為杞都。(2)偃姓,在今湖北洪湖市東北。《左傳》桓公十一年(前701):“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後滅於楚。②周畿內邑。即今河南溫縣東北武德鎮。《左傳》隱公十一年(前712):周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十二,州居其一。後屬晉,為欒豹邑。欒氏亡,昭公三年(前539):晉侯以州賜鄭公孫段。七年:鄭子產復“歸州田於韓宣子”。西漢置州縣。③古代民戶編制。《周禮·地官·大司徒》:“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賓。”④地方行政區劃。周代為王畿六鄉所屬。春秋時齊國沿置,為鄉屬行政單位。秦、漢為監察郡國行政而置,武帝時於司隸校尉之外分全國為十三州。東漢則將司隸校尉列入十三州之數。以刺史(州牧)主其事。西晉武帝省司隸,置司州,天下共置十九州,統一百七十三郡,以刺史統之。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次者,為持節都督。並有別駕、治中從事、諸曹從事等屬官。東晉、南朝沿置。北魏諸州初置刺史三人。太和二十三年(499)定州為上、中、下三等,分置刺史。北齊司州置牧外,州分九等,分置刺史。隋沿北齊制,煬帝罷州置郡。唐初復郡為州,置刺史,有別駕、治中從事等屬。貞觀十三年(639)定簿,州府三百五十八,分上、中、下三等。玄宗一度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開元二十八年(740)戶部計帳,郡府三百二十八。安史亂起,刺史帶本州團練、防禦、鎮遏等使則兵馬額隸之,不加使者則不領軍事。北宋宣和四年(1122),天下分路二十六、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諸州各置知州事一人,或兼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等,掌本州兵民之政。南宋以州升節鎮者十二,為節度使州。又有觀察使州、防禦使州、團練使州等,依次位刺史州之上。遼五京道、各府皆置州,以節度、觀察、團練、防禦等使及刺史領其事。節度使州另有軍名。契丹貴族擄掠人口為私屬,於居地另建“頭下軍州”。金則分為節鎮、防禦、刺史三等。節鎮以某軍節度使領其事,兼本州管內觀察使事。防禦州和刺史州,則分別以防禦使、刺史領其事。皆隸於路或府。元世祖分州為三等,先以一萬五千戶以上為上州,六千戶以上為中州,余為下州。後又以江南五萬戶以上為上州,三萬戶以上為中州,余為下州。每州設達魯花赤、州尹(或知州)各一人,上、中、下州分為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明朝以天下為二百三十四州,分為屬州、直隸州兩等。屬州視縣,直隸州視府,但品秩相同。設知州總其政,同知、判官等屬則視事繁簡而置。清代於府下置,以知州一人掌州務,州同、州判等屬亦視事而置。另有直隸州,隸於布政使司。
州字典分解
州的解釋 州 zhōu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後多用於地名):州縣。杭州。 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 筆畫數:6; 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