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
官名。戰國時為郡守尊稱。秦統一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西漢景帝中二年 (前148)更名郡守為太守。新莽改名大尹。東漢復故,秩二千石。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管郡之民政、司法、監察、軍事、財賦。得自辟幕僚屬吏。西漢置丞、都尉為佐官,邊郡或增置長史。東漢置丞、長史,內郡不置都尉。屬吏有功曹、五官掾、督郵、主簿及戶、比、時、田、水、倉、金、集、漕、法、兵、尉、賊、辭、決等諸曹掾史。自後歷代沿置,或屬州剌史。三國至南北朝,多加將軍、校尉等名號,兼領軍民。據洪飴孫《三國職官表》,三國魏置,秩二千石,官五品,皆加將軍名號,掌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並舉孝廉。有丞,邊郡丞為長史。中正、都尉、司馬為之佐,又置功曹、五官門下、文學、督郵、主簿等屬吏。蜀、吳略同。晉制,太守屬吏亦大體相同。南朝宋太守官五品,二千石。齊、陳沿置。陳依郡大小,有五品、六品、七品三等,皆秩二千石。北朝北魏分上、中、下郡三等,各為四、五、六品。北齊於上、中、下三等之內又各分上、中、下,合九等。又,三國以來有遙置之制,亦置官屬,給俸祿,本用以賞功臣。梁末以來,京官文武月給唯得廩食,多遙帶郡縣官而取其祿食。隋文帝時置太守,上郡為從四品,中郡為從五品,下郡為六品。仁壽三年 (603)罷郡為州,置剌史。煬帝大業三年 (607)罷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從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從四品。唐武德元年 (618)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天寶元年 (742)一度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宋以後改郡為府、州,習稱知府、知州為太守。
官名,為郡的長官,總掌該郡軍政。戰國時有的在邊地置郡,以便攻防,其長官稱守,尊稱太守,多為武官。秦滅六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之長官稱守或郡守。漢分全國為十三州,內一州屬司隸校尉,外十二州各置刺史一人,總攬軍政。外十二州共轄九十八郡國,其中二十七王國,七十一郡。王國置相,掌王國之政;郡置太守一人,總掌該郡軍政,為郡的長官。西漢原稱郡守,景帝改稱太守,俸二千石;有丞,邊郡有長史,俸比六百石,掌兵馬。東漢仍稱太守或郡太守,俸亦二千石,有丞一人,佐太守治郡;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掌兵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後世多沿其稱,有時也稱太守。
太守字典分解
太守的解釋 [prefect] 漢朝設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後的刺史、知府也別稱太守太守即遣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太
太的解釋 太 tài 過於:太長。 極端,最:太甚。太平。 高,大:太空。太學。 很:不太好。 身分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舊時尊稱別人的母親)。 筆畫數:4
守的解釋 守 shǒu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御。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恆。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