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勒

鐵勒怎么寫好看

鐵勒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北朝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名,亦作狄歷、敕勒。因其車輪高大,中人稱之為高車。《書·高車傳》: “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 丁零、狄歷、敕勒、鐵勒,同名異譯,有學者認為都是Turk (突厥) 一名的譯音。最早見於漢籍者為丁零 (又作丁令、丁靈),秦漢之際被匈奴征服,所居在匈奴北,北海 (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一帶。後常乘匈奴衰亂攻其北面。東漢時,部分丁零人南徙至今肅、陰山黃河中下游地區。十六國紛擾之際,入居內地的丁零人曾在河南建立過短暫的 “翟魏” 政權 (388—392)。其居漠北者,即 《魏書》 所載高車 (敕勒),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等種,“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常與柔然為敵,亦不時侵擾北魏。拓跋珪北征高車,度弱洛水 (今蒙古國土拉河),西至鹿渾海,破袁紇部,虜其眾南來。其解批、斛律等部相繼內附於北魏。後拓跋燾又征高車東部於己尼陂 (即今貝加爾湖),降其十餘萬落,皆徙置漠南。漠北高車部落尚有十二姓,役屬於柔然。太和十一年 (487),其副伏羅部首阿伏至羅統眾十餘萬落,因不滿柔然可汗,部西遷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建高車國 (487—541),後為柔然所滅。北朝末以來,其諸部皆被統稱為鐵勒,分布在東起獨洛河 (今蒙古國土拉河) 以北直到北海、西至西海 (今哈薩克斯坦裏海) 的廣大地域。其部落多見於 《隋書·鐵勒傳》 ( 《北史》 同) 記載者有獨洛河以北的仆骨、同羅、韋紇 (即袁紇)、拔也古、斯結(一作思結)、渾、斛薛等十姓,伊吾之西、焉耆之北、傍白山 (今天山東部) 的弊 (一作契苾)等九姓,金山 (今阿爾泰山) 西南的薛延陀等四姓,康國北、傍阿得水 (一說今伏爾加河) 的訶咥、曷截 (即曷薩) 等八姓,得嶷海 (一說即今裏海) 東西的蘇路羯等四姓,拂林東的恩屈、阿蘭等四姓,加上北海之南的都波,共四十部。突厥汗國興,鐵勒諸部受其統治,隋時分屬東、西突厥。唐初,薛延陀部強盛,其首領夷男自立,入貢於唐,貞觀三年(629),受唐封為真珠毗伽可汗,建牙郁督軍山 (今蒙古國杭愛山) 北,漠北回紇 (即韋紇)、拔野古、阿跌、仆骨、同羅、霫等諸大部皆屬之。貞觀四年,唐平 * 厥後,漠北鐵勒諸部共奉唐太宗為 “天可汗”,稱從漠北入朝之路為 “參天可汗道”。二十年,回紇與唐軍攻滅薛延陀,鐵勒諸部皆歸附唐朝,乃置諸都督府、州,各以其酋領為都督、刺史以羈縻之,統於翰海都護府。後突厥復興,又征服漠北鐵勒諸部,部分鐵勒部落南遷至河西及河套各地。天寶三年(744),回紇擊滅後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此後鐵勒一名逐漸消亡。

詞語分解

  • 鐵勒的解釋 古族名。 漢 時稱 丁零 , 北魏 時稱 敕勒 或 鐵勒 。 隋 時 鐵勒 各部分布於東至 獨洛河 今 土拉河 以北、西至 西海 今 裏海 的廣大地區,分屬 東 、 西突厥 。其 漠北 十五部以 薛延
  • 鐵的字典解釋 鐵 (鐵) ě 一種金屬元素,工業上用途極廣,可以煉鋼,可制各種器械,亦是生物體中不可缺少的物質。 形容堅硬:鐵拳。鐵軍。鐵騎。金戈鐵馬。鐵漢。鐵蹄。鐵腕。 形容確定不移:鐵錚錚。鐵的紀律。鐵證。 形
  • 勒的字典解釋 勒 è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勒。 收住韁繩不使前進:懸崖勒馬。 強制:勒令。勒索。 統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 勒 ē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後用力拉緊:勒緊。 方言,強

歷史地名推薦:朱備店

在今安徽青陽縣南二十二里,九華山東麓。為九華山古道東大門,李白、劉禹錫等均曾由此登山。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鐵勒歷史

相關歷史

鐵勒_鐵勒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