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
黃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河北遷西縣東南二十里。橫亘十餘里,峻險可避兵。《魏書· 地形志》: 遼西郡肥如縣有 “黃山”。又 《高宗紀》: 太安三年(457),將東巡,詔 “起行宮於遼西黃山”。明年,“行幸廣寧溫泉宮,遂東巡平州。庚午,至於遼西黃山宮”。
②在今河北盧龍縣東北六十里。《方輿紀要》 卷17盧龍縣 “桃林山” 條下載: “ 《志》 雲,桃林關城東百餘步,有山高三里許,懸岩聳峙,日照之色黃如金,或以為黃山也。自此以東,斥堠相次,皆依山為險。”
③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清一統志·阿嚕科爾沁》: 黃山 “在旗西北九十里。蒙古名西喇溫都爾”。
④在今遼寧開原市東北。明 《全遼志》 卷1: 黃山在 “城 (開原老城) 東北十五里”。
⑤在今遼寧鐵嶺縣西南。《方輿紀要》 卷37鐵嶺衛: 黃山 “在衛西南五十里”。
⑥在今江蘇吳縣西南。《隋書·地理志》: 吳郡吳縣有黃山。《隋書· 劉元進傳》: 隋大業九年(613),劉元進作亂,為吐萬緒所敗,“保於黃山”。明王鏊 《姑蘇志》 卷8: 黃山 “諸峰高下相連,俗稱筆格山”。
⑦在今江蘇江陰市東北六里。《輿地紀勝》 卷9江陰軍: 黃山在 “縣北六里。以春申之姓而名之。其峰為席帽。《輿地誌》 云: 上有石室,吳時烽火之所”。
⑧在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七十里孟河東。《方輿紀要》 卷25常州府金壇縣: 黃山 “俯瞰大江,山東北有小山入江,謂之吳尾,以群山皆自西來,至此而盡也。《志》 雲,江北六里,亦有黃山,俱因春申君而名。上有石室,楊吳時置烽火之所,今曰黃山門,為江防津要”。
⑨在今江蘇銅山縣南。《魏書·地形志中》: 彭城郡彭城縣有黃山。《清一統志 ·徐州府一》: 黃山“在銅山縣南二十里。每歲此山之麥先黃,土人稱為黃焦山”。
⑩在今浙江餘杭市西南八十八里。《方輿紀要》卷90餘杭縣: 黃山 “在縣 (今餘杭鎮) 西南二十五里,與大滌、天柱岡脈相連。《圖經》: 黃山亦名餘杭山”。上有伏虎岩,即郭文舉為虎探骨處。
(11)一名東黃山。即今安徽肥東縣東南龍泉山。《方輿紀要》 卷26廬州府合肥縣: 黃山 “在府東百二十里,接巢及和州含山界。山有三百六十峰。周回二百餘里。四時泉出不竭,俗呼為龍泉山。亦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
(12)一名浮邱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五里。《寰宇記》 卷105當塗縣: 黃山 “在縣西北五里。上有宋凌歊台,周回五里一百步,高四十丈,石碑見存”。山頂有塔,亦始建於南朝宋。《清一統志·太平府一》: 黃山,“ 《府志》 亦名浮邱山,一名黃江山。舊時江水直至山下,今去江幾二十餘里”。
(13)在今安徽黃山市北黃山風景區。《元和志》卷28太平縣: 黃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側多黃連”。《輿地紀勝》 卷19寧國府引 《舊經》 云: “山以黃帝棲真之地,故名。” 顯系出於附會。
(14)在今江西宜黃縣南。《方輿紀要》 卷86撫州府宜黃縣: 黃山在 “縣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黃茅無際。上有雷公嶺,下有龍潭,導流為九曲溪,入黃水。《志》 雲,黃山,縣之鎮山也”。
(15)即谷城山,在今山東平陰縣西南。《史記·留侯世家》: 黃石公與張良約,“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正義》 引 《括地誌》: “谷城山一名黃山,在濟州東阿縣東。” 《水經·濟水注》:“谷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
(16)在今山東濟南城西南六十里。元於欽 《齊乘》卷1: 黃山 “山周如城,岱陰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匯為池,圍數畝,不溢而伏,山即渴馬崖也。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即趵突泉也”。
(17)在今山東鄒平縣東南三里。《方輿紀要》 卷31鄒平縣 “大峪山” 條下載: “ 《志》 雲,縣東南曰黃山,上有虎頭岩。土色多黃,因名。”
(18)在今山東日照市西北。《清一統志 · 沂州府一》: 黃山 “在日照縣西二十里, * 河發源於此”。
(19)即今山東淄博市西南淄川城東北十里黌山。《水經·瓠子河注》: 德會水 “出昌國縣黃山”,即此。
(20)在今山東萊州市南四十里。《清一統志 ·萊州府一》: 黃山 “在掖縣南四十里。《府志》: 產白石如玉”。
(21)在今河南衛輝市西北四十里。明曹學佺 《名勝志》: 黃山 “土皆黃色”。
(22)在今湖南安鄉縣北六十里,接湖北石首縣界。《隋書·地理志》: 安鄉縣有黃山。《方輿紀要》 卷77安鄉縣: 黃山 “土石皆黃,一名金峰。又北有小黃山,昔人保障其上,城址猶存”。
(23)古名塗山。在今四川重慶市東南南岸,與汪山、袁山、蔣山、戴山等統稱南山。風景幽美,為消夏勝地。1939—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為陪都,蔣介石及美、英、法等使節建別墅於此。
(24)一名黃麓山。即始平西原。在今陝西興平市北一里。張衡 《西京賦》: “繞黃山而款牛首。” 唐王維詩: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1)古山名。(1)在今河北省遷西縣東南還鄉河源附近。《魏書·高宗文成帝紀》: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文成帝“將東巡,詔太宰常英起行宮於遼西黃山,”即此。(2)俗稱筆格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隋大業九年(613年)劉元進叛,自昆陵退保黃山,即此。(3)即今江蘇省江陰市東北黃山,為江防戍守要地。(4)又稱黃麓山。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北。唐王維有“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詩句。(2)今山名。(1)在安徽省南部。《方輿勝覽》:“舊經:黃帝棲真之地”,故名。另據《元和郡縣誌》:“上有泉水,泉側多黃連”,故名。東北—西南走向。由花崗岩構成,形成峰林地貌。主要山體在黃山市。古稱“三天子都”。秦稱黟山,唐天寶六載(747年)敕改今名。因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故名黃山。有三大主峰:蓮花峰(1873米)、光明頂(1841米)、天都峰(1810米)。風景秀麗,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名,堪稱“四絕”。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唐詩人李白曾賦詩曰:“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贊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建國後,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整修、修葺風景區的名勝古蹟。現已規劃溫泉、雲谷寺、玉屏樓、北海、松谷庵、釣橋庵六大景區。山上建有三條索道,每年均接待數以萬計的海外遊客。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辟有國家森林公園;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列入世界地質公園。黃山毛峰茶暢銷海內外。(2)在湖北省公安縣境,南與湖南省安鄉縣交界。為殘丘,由石灰岩構成,主峰海拔263米。因山坡為黃棕壤得名。山腰有荊江分洪紀念塔,山麓有分洪區節制閘。(3)在重慶市南岸區中部、南溫泉背斜北端。海拔580米。奇峰幽谷,松柏簇擁,是南山風景區遊覽地之一。占地約1平方千米。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徵用,建有“雲岫”、“松廳”、“草亭”等別墅,以蔣介石黃山官邸最著名。蒼翠林木中,綴以中西式樓閣亭台,春季花紅如錦,炎夏涼爽清幽。(3)集鎮名。在山東省榮成市西南部。屬虎山鎮。人口2300。為原黃山鎮人民政府駐地。元至元年間建村,名楊家。亦稱楊家集。明正統年間,以村東北有黃山,更名黃山。黃山河源於境內,南流入漲濛港。產小麥、玉米、花生等。沿海有海水養殖、灘涂養殖和鹽場。有農機、橡塑、大理石加工等企業。滕墩公路縱貫鎮境。
黃山景區示意圖
詞語分解
- 黃山的解釋 中國名山,在安徽省東南部,主峰米,風景秀麗,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聞名於世,為重要風景旅遊勝地詳細解釋. 漢 宮名。 漢惠帝 所建,在 陝西省 興平縣 西南。《文選·揚雄<羽獵賦>序》:“北繞
- 黃的字典解釋 黃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顏色:黃色。黃昏。牛黃。黃澄澄。信口雌黃。 特指中國黃河:黃災。治黃。黃泛區。 指“黃帝”(即“軒轅氏”,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黃老(黃帝和老子)。炎黃子孫。 事情失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東合州
唐貞觀元年改南合州置,治所在海康縣今廣東雷州市。轄境相當今廣東雷州、遂溪、徐聞、湛江等市縣地。八年改為雷州。 唐貞觀元年年改南合州置,治海康縣今廣東雷州市。轄今廣東省雷州市一帶。貞觀八年改為雷州。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黃山歷史
猜你喜歡
祁貢哥星吉的歷史解釋
元末明初西寧今屬青海顧卓的歷史解釋
清江蘇崑山人,字元章橘洲的歷史解釋
一名水鷺洲。俗名下洲沈桂芬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經笙。順天宛平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歷史解釋
謂成天吃飽喝足,什麼四翊將軍的歷史解釋
梁陳時對翊左翊右翊前拉林河的歷史解釋
遼金作淶流河或來流水父子東歸的歷史解釋
源見二疏還鄉。指西漢敬新磨的歷史解釋
五代時人。以伶人事後地北頭鎮的歷史解釋
在河北省遵化市南部。未雨綢繆的歷史解釋
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郁震的歷史解釋
明江蘇崑山人,字鼎文赤盞暉的歷史解釋
金萊州人,女真族,字千村萬落的歷史解釋
落人聚居處。形容村莊生殺與奪的歷史解釋
同生殺予奪。通典職官夏侯惠的歷史解釋
三國魏沛國譙人,字稚椿庭萱室的歷史解釋
同椿庭萱草堂。元本高玉河縣的歷史解釋
五代劉仁恭置,治所在小屯商周遺址的歷史解釋
在今山東長清縣南二十三致千金的歷史解釋
史記貨殖列傳范蠡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