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
和州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北齊天保六年 (555) 置,治所在歷陽縣(即今安徽和縣)。《輿地紀勝》 卷48引 《元和志》:“北齊以兩國協和,故謂之和州。” 轄境相當今安徽和縣、含山等縣地。隋大業初改為歷陽郡。唐武德三年(620) 復為和州。天寶初又改為歷陽郡,乾元初復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為和州路。二十八年 (1291) 復降為和州。至正二十七年 (1367) 朱元璋廢歷陽縣入州。明洪武三年 (1370) 廢州為歷陽縣,尋復為和州直隸州。清屬安徽省。1912年廢,改置和縣。
②北周保定二年 (562) 置,治所在伏流城(今河南嵩縣東北二十六里陸渾村)。隋開皇改為伊州。
③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南和縣 (今河北南和縣)。轄境相當今河北南河縣地。四年 (621)廢。
④一名火州。在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四十餘里高昌故城。《金史·粘割韓奴傳》: “粘割韓奴自和州往使(耶律) 大石……大石怒乃殺之。”
⑤元初置,屬北京路。治所在今遼寧葫蘆島市西北。至元五年 (1268) 廢入利州。
(1)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置,治歷陽縣(今安徽和縣)。轄境相當今安徽省和縣、含山等縣地。隋大業初改為歷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為和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歷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和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路,二十八年仍降為州,屬廬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歷陽縣,二年(1369年)復改縣為和州,直隸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屬安徽省。1912年廢本州為縣。隔江與採石相對,為江防重鎮。隋、唐、明統一江南,皆在此渡江。(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改北荊州置,治南陸渾縣(今河南嵩縣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嵩縣、伊川縣、汝州市一帶。隋開皇初改置伊州。(3)見“高昌”。
詞語分解
- 和的字典解釋 和 é 相安,諧調: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和諧;.古代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兩個神)。和衷共濟。 平靜:溫和。祥和。和平。和氣。和悅。和煦。惠風和暢。 平息爭端:講和。和約。和議。和親。 數學
- 州的字典解釋 州 ō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後多用於地名):州縣。杭州。 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 筆畫數:; 部首:川;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北嶺
在今福建福州市北。《方輿紀要》卷福州府:北嶺在“府北三十里。路通連江縣。懸崖而躋,高几千丈。宋嘉祐三年,侯官令樊紀夷高直曲,培凹續陷,嶺失故險。今為往來通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和州歷史
猜你喜歡
槥車相望的歷史解釋
載棺材的車相望於道路前李宮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山東省兗州孟懿子的歷史解釋
前前春秋末魯國貴族。殷澄的歷史解釋
宋嘉興府華亭人,字公腹背毛的歷史解釋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六晉劉宏發的歷史解釋
清後期將領。湖北黃陂李苦的歷史解釋
源見道邊苦李。謂棄置正言的歷史解釋
官名。北宋太宗端拱元洪洞縣的歷史解釋
隋末改楊縣置,屬平陽從仕郎的歷史解釋
官名。為文散官,金朝許紹的歷史解釋
字嗣宗,本籍高陽,徙剪髮披緇的歷史解釋
亦作剪髮被褐。削髮,惡溪的歷史解釋
即今浙江麗水市縉雲縣黎湛鐵路的歷史解釋
自廣西壯族自治區黎塘方正化的歷史解釋
山東人。崇禎朝司禮太少宗的歷史解釋
官名。同小宗人。周朝無錫西門的歷史解釋
區片名。在江蘇省無錫警士的歷史解釋
警察職名。執行警察事凌城鎮的歷史解釋
在江蘇省睢寧縣東南部若芬的歷史解釋
宋僧。婺州人,俗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