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

仁和鎮怎么寫好看

仁和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北宋置,屬蓬溪縣。在今四川蓬溪縣南二十里。《清一統志·潼川府二》 “利國鎮”條內:“又仁和鎮,在(蓬溪)縣南二十里。”

②在今江蘇濱海縣西北。舊屬阜寧縣,清時設葦盪右營守備駐此。


(1)在北京市順義區中部、潮白河西側。區人民政府駐地。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5.7萬。鎮人民政府駐順平西路,人口4.4萬。唐天寶年間始建城廓,為順州懷柔縣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順義縣治所。1928年始建鎮,稱仁和鎮。1958年設城關鎮公社,1970年析為城關鎮、馬坡、平各莊三公社。1975年城關鎮公社又析為城關鎮、南法信二公社。1983年改設城關鄉,1987年置鎮。1990年平各莊鄉併入,改名為順義鎮。1998年改設仁和地區辦事處,2000年改置仁和鎮。主產小麥、玉米。有服裝、食品、建材、電子等廠。北京市橡膠二廠、燕京啤酒廠等駐此。京承鐵路縱貫鎮域並設站。101國道和順通、京平、順沙等公路經此。古蹟有唐土城城牆遺址;城關二中為孔廟遺址,今存元碑2通。(2)在江蘇省洪澤縣東部,東接金湖縣。面積133.8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集,人口 4100。明初興集,傳有兄弟倆在此經商,禮貌待客,生意興隆,稱兄和集。址在今沈莊。因地狹窄,後遷今址,改今名。1949年設仁和鎮,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68年改名人河公社,1981年復名仁和公社,1983年復鄉,1987年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等。盛產魚類。有農機、建材、編織、食品等廠。淮金公路經此。紀念地有新四軍四師軍政會議會址。蘇皖邊區人民政府曾在此創建軍政江淮大學。(3)在江西省峽江縣北部、贛江西北岸。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圩,人口7600。傳駐地村為胡家官吏置地所建,用其地仁和縣為圩名。鎮以村名。1950年屬仁和等鄉,1958年設仁和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設鎮。產稻、花生、瓜子、芝麻、烤菸等。有石英開採和加工、木器、服裝等廠。為縣北農貿集市粵高速公路經此,有公路通新峽公路。(4)在山東省市中部偏北。面積94.8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莊,人口 8000。清初立村,因居河邊,取“仁義”意,改稱仁河莊,清末多姓集居,為勉其仁愛和睦,更今名。1949年為順河區,1951年改為第七區,後復稱順河區。1956年改稱仁和區。1958年改為仁和鄉;同年與關爺廟鄉、家站鄉合併,成立東風公社。1959年改稱康莊公社。1962年從康莊公社析出,設仁和公社。1984年劃出15個大隊歸鹹家鄉,建仁和鄉。1994年撤鄉設鎮。2001年鹹家鄉併入。北膠新河、小辛河、小康河、柳溝河流經。主產小麥、玉米、大豆、高粱、薯,盛產棉花。有針織品、磚瓦、皮件、農業機械製造、工藝品等廠。高周公路經此。(5)在河南省潢川縣南部。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2670。始名人和,後演變為今名。1958年設仁和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改置鎮。產竹、木、茶葉、板栗和紅花草。有磚瓦、陶瓷、織席等廠。為潢川、商城二縣交界處貿易集市。106國道經此。有潢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6)在湖南寧遠縣中部。面積83.5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圩,人口1660。1917年立圩,建有天、地、仁、和四條小街,以“仁”、“和”名圩。1950年屬社福山鄉,1952年更名仁和鄉。1958年屬星公社,1961年改仁和公社,1982年改鄉。1995年李家鋪鄉併入,建仁和鎮。主產稻、菸草、甘薯、甘蔗。有石灰場、農機修配廠和銅礦。設有圩場,交易以竹、木製品和茶葉、菸草、耕牛為主。永寧公路經此。(7)在四川省西充縣西部。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4800。以仁義和睦而名。1949年為仁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5年置鎮。1992年鳳和鄉劃入。產棉花、蠶繭和土煙。有鞭炮、農機、糧油加工、針織、釀酒、鐵木加工等廠。鞭炮、焰火製作歷史悠久。西鹽公路經此。(8)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中部。區人民政府駐地。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1.7萬。於清乾隆年間興集,取仁義相待、和睦相處之意命名。1949年為仁和鄉。1961年為仁和公社,屬雲南省永紅縣,1965年改屬四川省渡口市。1980年置仁和鎮。1981年改屬攀枝花市仁和區。主產蔬菜。有陶瓷、食品加工、磚瓦等廠。市農科所、地震觀測中心設此。成昆鐵路、渡口鐵路支線和仁永、仁華公路經此。(9)在四川省射洪縣東端。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7930。始建於明,清雍正時重建。取仁義和睦之意命名。1951年為仁和鄉,1958年為仁和公社,1983年社改鄉,1985年置仁和鎮。1992年永平、太宗、廣生三鄉併入。盛產蠶繭。有繅絲、製鹽、釀造、絲毯、榨菜、機磚等廠。為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射蓬、射西、射鹽公路經此。(10)在四川省梓潼縣東南部。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場,人口2400。清乾隆時建場,取仁義和睦之意命名。1950年為仁和鄉,1958年為仁和公社,1981年改為金寶公社。1983年改金寶鄉,1990年改為仁和鄉,1992年置鎮。有印刷、農藥器械、水泥製品、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等廠。縣東南農副產品集散地。梓鹽等公路經此。(11)在雲南省永勝縣東部。面積455.3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仁里街,人口近4000。因駐仁里街,以嘉言祈福命名。清名苗力,又作苗里。1913年改仁里。曾設縣佐於此,後廢縣佐改置仁里鎮,後名仁里街。1950年為永勝縣二區。1958年稱仁和區,1960年改公社,1962年復區。1968年復稱公社,1984年稱仁和區,1988年置仁和鎮。產稻、玉米、小麥、蠶豆、油菜籽、烤菸、甘蔗、茶葉、龍眼等。有電站。麗攀公路經此。名勝有高寨仙人洞。(12)在雲南省鎮雄縣東部。面積38.2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910。曾名繃人坳、玻璃坳。1952年設鄉,以政得民心,民得樂業,改名仁和。1950年屬鎮雄縣三區(母享),1953年屬母享區,1955年屬茶木區(倮著),1956年屬坡頭區。1958年屬坡頭公社,1961年改區,1970年改公社,1984年又屬坡頭區。1988年設仁和鎮。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烤菸。有煉硫、採煤等廠礦。有雲貴兩省邊民貿易集市。有公路西接畢鎮公路。(13)在雲南省馬關縣中部。面積191.5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仁和,人口1580。鎮區沿白泥塘坡北麓分布。清乾隆年間建集市,取仁義和氣之意命名。1930年為馬關縣中心區轄地。1931年屬一區,1934年為二區,1940年設永仁鄉,1950年為四區。1969年為仁和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設鎮。產玉米、稻、大豆、小麥、甘蔗、三七等。為縣內糧食主產區。有林場、鎢砂廠、鐵業社及建築、運輸等企業。硯河公路經此。東有烈士陵園。

詞語分解

  • 仁和的解釋 仁愛溫和。《禮記·儒行》:“溫良者,仁之本也……歌樂者,仁之和也。”《魏書·游明根傳》:“ 明根 歷官內外五十餘年,處身以仁和。”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內子性仁和,聞之無難色。” 清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廣州起義指揮部舊址

在今廣東廣州市起義路原維新路 號之。此處在清代原為撫標右營的府署,後為國民黨政府的廣州市 * 局。年月日, * 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 * 、惲代英、周文雍等遵照黨中央指示,在廣州領導工人和革命士兵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仁和鎮歷史

相關歷史

仁和鎮_仁和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