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武城縣

武城縣

歷史字典解釋:

①秦置,屬內史 (一說西漢置)。治所在今陝西華縣東北十七里。西漢屬左馮翊東漢廢。《方輿紀要》 卷54華州武城 “或謂之武平城,亦謂之光武城。相傳光武征隗囂曾駐於此”。

②西漢置,屬定襄郡。治所在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北。一說即今和林格爾縣東南新店子鄉古城。東漢改為武成縣

西晉太康中改東武城縣置,屬清河國。治所在今山東武城縣西北北齊天保七年 (556) 移故信成縣(今清河縣城關鄉西北十二里)。隋開皇六年(586) 改清河縣,並於武城縣舊治復置武城縣,屬貝州。大業初屬清河郡。唐調露元年 (679) 又移治永濟渠北義王橋西二里 (今山東武城縣西南)。宋屬恩州,大觀中徙東流村 (今武城縣西南老城鎮)。元屬高唐州。清屬臨清州。民國初屬山東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73年遷治舊城(今武城鎮)。

④西晉置,屬鬱林。治所在今廣西平南縣東南武林鎮。後廢。南朝宋元嘉二年 (425) 復置,改為武林縣

東晉置,屬東清河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市西南淄川城東北。北齊廢。《續山東考古錄》 卷2淄川縣: “ 《志》: 武城有昌國城,縣治當在東北。”

北魏置,尋廢。故治在今武山縣西南武城山下。《水經·渭水注》: “渭水又東徑武城縣西,武城川水入焉。”

⑦唐長壽元年 (692) 置,屬陳州。治所即今河南西華縣。神龍元年 (705) 改為箕城縣。


(1)古縣名。(1)城,又作成(《續漢書·郡國志》)。西漢置,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北。屬定襄郡。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因匈奴侵擾而棄廢。(2)西漢置,治今陝西省華縣東。屬左馮翊。東漢初廢。又名武平城,《水經注·渭水》:武平城,“按《地理志》,左馮翊有武城縣”,是也。(3)西晉初置,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東南。屬蒼梧郡。後廢。(4)東晉僑置,治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北。屬東清河僑郡。北齊廢。(5)武周長壽元年(692年)析宛丘縣置,治今河南省西華縣。“以縣本楚武王所築故也”(《舊唐書·地理志》)。屬州。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箕城縣。(2)今縣名。在山東省西北隅,西鄰河北省。屬德州市。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37.2萬。轄4鎮、3鄉。縣人民政府駐武城鎮。《太平寰宇記》引《隋區宇圖》云:“夏禹七代芸封公子武於此建國。”故名曰武城。戰國趙武城邑。西漢設東武城縣,治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南,屬清河郡。東漢屬清河國。西晉太康中改稱武城縣。北齊徙治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北,北宋大觀中因衛河水患遷治今老城鎮。元屬高唐州。清屬臨清州。1913年屬濟西道,1916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德臨道,1928年直屬省。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歷屬冀南第六、第二專署。1948年屬河北省衡水專署。1952年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6年改屬聊城專區,1958年屬德州專區。1973年遷今治。1994年屬德州市。地處黃河沖積平,西南高東北低。境內有運河、六五河、六六河、利民河、舊城河等。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農產以小麥、玉米、棉花、西瓜為主。工業有玻璃鋼、輕工、化工、紡織、建材、汽車、食品等,所產地毯暢銷國內外。德武、恩老公路經此,武城大橋連線武城與河北故城。城內建有烈士事跡陳列館一座。

詞語分解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五里甸子

即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東南五里甸子鎮。清宣統《懷仁縣誌》卷:“沙尖子東十五里為葡萄架嶺五里甸子。”

武城縣_武城縣介紹_歷史知識
武城縣_武城縣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武城縣_武城縣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