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卷齊城
舌卷齊城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此典指酈食其(lìyìjì麗義基)遊說齊王田廣,使齊國七十餘城一時歸漢。後以此典比喻通過遊說而立功勳。酈食其(?——前203年),秦、漢之際陳留高陽鄉(今河南杞縣)人。秦末農民戰爭時歸劉邦,獻計克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封廣野君。楚、漢戰爭中,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歸漢。這時,韓信領兵東進,還沒有渡過平原津(當時黃河渡口,今山東平縣境),聽說漢王劉邦已經派酈食其說服齊王歸順,韓信想要停止進軍。范陽(今河北定興縣南)能言善辯之說客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漢王劉邦將令攻打齊國,而漢王獨派密使勸說齊國歸順,難道另有詔令叫將軍停止進攻嗎?憑什麼停下來不前進呢!況且酈生不過是一個說話,伏在車子橫木上,去鼓弄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70多個城邑,將軍統率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占趙國50多個城邑,當了幾年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卑賤儒生之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法對,聽從他的計策,就領兵渡過黃河。齊王田廣聽從酈生遊說,就挽留酈生暢飲,撤去防禦漢軍守備。韓信趁勢襲擊歷下(今山東濟南)駐軍,順勢打到臨淄(當時齊國都城,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齊王田廣認為酈生出 * ,就煮死酈生,齊王田廣逃往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派使者到楚項羽處請求援助。此典又作“掉舌”。
【出典】: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2620頁:“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密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必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shì示,古代車廂前扶手橫木)掉(鼓弄)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shù樹)儒(無見識之儒生)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zī茲,即臨淄),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亨(通“烹”,投人入湯鍋煮死)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
【例句】:
宋·蘇舜卿《蜀士》:“掉舌滅西寇,畫地收幽燕。” 宋·蘇軾《次韻答劉涇》:“異義蜂起弟子爭,舌翻濤瀾卷齊城。” 清·吳偉業《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長劍忽柱頤,掉舌談天雄。”
詞語分解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別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 城的解釋 城 é 圍繞都市的高牆:城牆。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內城牆,“郭”指外城牆)。城樓。城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兒牆”)。城垛。 都市:城市。城鎮。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處世的心機,如“胸
歷史典故推薦:滄海之一粟
大海中的一顆穀粒。 比喻極其渺小。語出宋.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清.薛福成《庸盦筆記.江南某生神遊兜率天宮》:“今吾與汝所履之大地,周圍凡九萬里,浮於太空,僅如滄海之一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舌卷齊城歷史
猜你喜歡
博克圖鎮的歷史解釋
在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營務處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清末地方督撫萬頃之陂的歷史解釋
偏正陂,池塘。廣達萬邦泥定國的歷史解釋
西夏國號。景宗元昊天常太鎮的歷史解釋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鏌鎁的歷史解釋
同莫邪。鎁,通邪。唐遏住雲飛的歷史解釋
同遏住行雲。宋曾覿朝覺有八征的歷史解釋
謂人覺醒時有八種徵候峽門橋的歷史解釋
在今浙江樂清市西南湖肅政廳的歷史解釋
官署名。民國初置,附大山頭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安徽省明光盩厔縣的歷史解釋
西漢太初元年前置,屬梁簡文帝的歷史解釋
即蕭綱。南朝梁皇帝。直年旗大臣的歷史解釋
官名。清朝掌八旗聯合鯨吼的歷史解釋
源見蒲牢。比喻鐘聲洪集腋為裘的歷史解釋
同集腋成裘。清蒲松齡桃山鎮的歷史解釋
在黑龍江省鐵力市西部台烏的歷史解釋
借指侍御史。唐劉商送反掌字的歷史解釋
晉葛洪抱朴子自敘載葛王孝迪的歷史解釋
宋壽州下蔡今安徽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