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東平縣

東平縣

①唐貞元四年(788)改宿城縣置,屬鄆州。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大和四年(830)改為天平縣。

②遼太祖以東平寨置,為同州治。治所在今遼寧開原市南四十里中固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為銅山縣。

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屬海龍府。治所在大度川(今吉林輝南縣東南七十里撫民鎮)。後遷治今東豐縣。1914年改為東豐縣。

④1913年降東平州置,屬山東東臨道。治所即今山東東平縣西南州城鎮。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1982年遷今治東平鎮。


(1)古縣名。遼置,治今遼寧省開原市南。為同州治。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名銅山縣。(2)古舊縣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於東圍場大度川地置,治今吉林省東豐縣。屬海龍府。1914年因與山東東平縣重名,以該地舊名東流水,當時與西十縣同時放荒,故改名東豐縣。(3)今縣名。在山東省西南部。屬泰安市。面積 1341 平方千米。人口77萬。轄8鎮、7鄉。縣人民政府駐東平鎮。秦置須昌(治今埠子坡村)、無鹽(治今無鹽村)等縣,同屬薛郡。西漢置東平國,名取《尚書·禹貢》“東原底平”之意,治無鹽縣。東漢因之。北齊廢須昌縣入無鹽縣,並改無鹽縣為須昌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徙須昌縣還舊治,原無鹽縣地改置宿城縣,同屬鄆州。唐貞觀八年(634年)徙鄆州治須昌。貞元四年(788年)改宿城縣為東平縣,徙入州城。太和四年(830年)改為天平縣。六年省入須昌縣。五代唐改須昌縣為須城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河決鄆州王陵埽,侵迫州城,乃徙州城於今州城鎮,須城治所隨遷。宣和元年(1119年)改鄆州為東平府。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為東平路。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復為東平府。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東平州,省須城入之,屬濟寧府。十八年改屬兗州府。清屬泰安府。1913年廢州置縣,屬濟西道(次年改稱東臨道)。1925年屬泰安道,1928年直屬省。1939年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屬泰西專區。1946年屬冀魯豫行政區第二專區,1948年屬魯中南行政區第七專區。1950年屬泰安專區。1958年平陰縣併入。1960年析置平陰縣,東平縣撤銷。1961年復置東平縣,屬泰安專區。1967年屬泰安地區。1982年縣治自州城鎮遷此。1985年屬泰安市。地處魯西南平原東北低槽和魯中山區的西南邊緣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甘薯、大豆、棉花、花生、穀子、雜糧、蔬菜為主。工業有化工、紡織、機械、釀造、造紙、工藝美術、食品加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105、220國道和072省道貫穿縣境南北。水運以黃河運輸為主,沿黃河可上航至河南省劉莊,下航至黃河入海口。名勝古蹟有臘山、白佛山石窟。“黃石懸崖”、“龍山聖井”、“月岩爆雪”、“稻蒲荷香”等著名古八景,至今風采猶存。

東平縣字典分解

東平的解釋 (1).地名。在今 山東省 。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今之文人, 魯國 孔融 文舉 …… 東平 劉楨 公幹 。”《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

順便了解:東道【歷史典故】

同“東道主”。宋 蘇軾《渼陂魚》詩:“東道無辭信使頻,西鄰幸有庖虀釅。”

東平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