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詩詞問答
問:七夕的作者是誰?答:楊朴
問:七夕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七夕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楊朴七夕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么樣?我願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譯文二
不明白牽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總要邀請織女在天上穿梭織錦給地上的人們看。
你們年年讓人間乞得巧去,豈不知道人間的巧多得很哩!
注釋
(1)七夕:節日名。夏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話,七夕牛朗織女在天河相會。
(2)未會:不明白,不理解。
(3)不道:豈不知道。
詩文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朴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雲霞。這裡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裡並非是在讚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複、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一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朴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鍊,富有趣味。
標籤:七夕節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
-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 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荀子《荀子·君子》
- 何處征帆木末去,有時野鳥沙邊落。吳潛《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 只匆匆眺遠,早覺閒愁掛喬木。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佚名《增廣賢文·上集》
- 別路琴聲斷,秋山猿鳥吟。
-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李毓秀《弟子規·泛愛眾》
-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弟子《論語·八佾篇》
- 人情若比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