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

作者:惠能 朝代:唐代

菩提偈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詩詞問答

問:菩提偈的作者是誰?答:惠能
問:菩提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惠能菩提偈書法欣賞

惠能菩提偈書法作品欣賞
菩提偈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釋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台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為兩種佛性,華嚴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
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
玄:佛教術語,這裡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不識玄者,徒勞念佛。”對於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佛教術語,指淨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為: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的教義都認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惠能的這個觀點,實是對西方“淨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

詩文賞析

第一首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第二十節,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這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對於後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於敦煌寫本《壇經》,但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複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於《六祖法寶·壇經》,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據郭朋《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議。郭朋認為:“《壇經》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其實,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在《壇經》第十五節,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第二十四節,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這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他把一切歸結於“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淨”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適當的。

第四首偈,見於《大正藏·壇經》,著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接著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壇經》第三十六節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二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三節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反覆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論根據。

標籤:哲理

詩詞推薦

  •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宋代〕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放過 一作:放出)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貧女

    秦韜玉唐代〕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陳太丘與友期行

    劉義慶南北朝〕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張九齡唐代〕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 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
  • 常棣

    佚名先秦〕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唐代〕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
  •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宋代〕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師曠撞晉平公

    韓非先秦〕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
  • 人之初

    王應麟宋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明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樂遊原 / 登樂遊原

    李商隱唐代〕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

    陳師道宋代〕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蔽月山房

    王守仁明代〕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論語十二章

    佚名先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
  • 畫蛇添足

    劉向兩漢〕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為學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清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
  • 君子行

    曹植兩漢〕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周公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賜蕭瑀

    李世民唐代〕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 今日良宴會

    佚名兩漢〕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
  • 問說

    劉開清代〕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
菩提偈原文_菩提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