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遍滿原文
你撇開愁慮。
寬心且保多病軀。譬如你前日死了。今日幸然呵。
留得殘生作道理。
你黃泉得再歸。
這神靈事豈虛。
可知道姻緣數未終。
必竟有相逢處。
詩詞問答
問:香遍滿的作者是誰?答:王玉峰
問:香遍滿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玉峰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玉峰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焚香記 第三十四出
參考注釋
撇開
(1) 放在一邊,不予討論或考慮
咱們撇開這個問題
(2) 丟下
撇開整個事務不管
愁慮
憂慮;發愁
收入多了,他再也不為生活而愁慮了
寬心
(1) 心情舒暢
今日交了考卷,寬心之至
(2) 使人安心的
說幾句寬心話
病軀
抱病之身。《三國演義》第五二回:“ 琦 謂 肅 曰:‘病軀不能施禮, 子敬 勿罪。’” 清 李漁 《風箏誤·請兵》:“你們這樣衰老,又且都是病軀,將來怎么樣去殺賊!”
譬如
(1) 舉個例子,打個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勢譬如一身。——宋· 蘇軾《教戰守策》
前日
前天,昨天的前一天
招前日賓客。——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幸然
猶幸虧;有幸。 宋 劉克莊 《鷓鴣天·腹疾困睡和朱希真》詞:“幸然無事污青史,省得教人奏赤章。”《水滸傳》第六一回:“我思量平生學的一身本事,不曾逢著買主,今日幸然逢此機會,不就這裡發賣,更待何時!”《今古奇觀·賣油郎獨占花魁》:“幸然兩下相逢,你貪我愛,割捨不下。”
殘生
(1) 晚年;餘生
(2) 倖存的生命
道理
(1) 事物的規律
跟他講解物理學的道理
(2) 事情或論點的根據;理由
擺事實,講道理
(3) 辦法
我們可以商量個道理救得此人么?——《儒林外史》
(4) 打算
候朝廷諸事安頓後,再做道理。——《三俠五義》
(5) 處置;處理
咱們可先將他帶回去,再作道理。——《施公案》
黃泉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稱人死後居住的地方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下飲黃泉。——《荀子·勸學》
黃泉共為友。——《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吾獨向黃泉。
黃泉下相見。
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神靈
(1) 指各類神
上天神靈
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死海不死》
(2) 神異;神奇
生而神靈
(3) 指魂魄;靈魂
可知道
亦省作“ 可知 ”。1.難怪。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三折:“那 王仲宣 別也不別,竟自去了,有這般傲慢的!可知道 荊王 不肯用他。” 元 喬吉 《兩世姻緣》第四折:“元來如此,可知 韋皋 他前日見面生情也。”《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卻是 樂和 舅,可知尊顏和姆姆一般模樣。”
(2).猶當然。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一折:“不知前世今生甚的緣法,相會在花枝下,可知道 劉郎 喜殺,又值我 玉真 未嫁。”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一折:“你便道:‘ 李順 ,你要饒么?’他道:‘可知要饒哩。’”《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若是我嫁得一個似這般子弟,可知好哩。”
(3).須知。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一折:“一壁廂磣可可停著老子,一壁廂眼睜睜送了孩兒。可知道福無重受日,禍有並來時。”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二折:“老人家不曉事,耳根邊只管聒絮,可知我染病哩。”
姻緣
舊時指婚姻的緣分
千里姻緣一線牽
必竟
終究,到底。必,通“ 畢 ”。 唐 賈島 《投孟郊》詩:“必竟獲所實,爾焉遂深衷。” 宋 周弼 《會稽山》詩:“必竟興亡誰可料,但聞陵谷變飛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內科又説:‘是肺經受風,必竟要吃消風散毒之劑。’”《紅樓夢》第二六回:“必竟是 寳玉 惱我告他的原故。”
有相
(1).謂有貴相。 漢 王充 《論衡·命義》:“猶 高祖 初起,相工入 豐 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貴而有相也。”《北史·齊紀中·文宣帝》:“﹝ 武明太后 ﹞及產,命之曰 侯尼於 , 鮮卑 言有相子也。” 唐 白居易 《自詠》:“形容瘦薄詩情苦,豈是人間有相人?”
(2).指有貴相的人。《太平廣記》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廣異記·閻庚》:“鬼云:‘ 庚 命貧,無位祿。’ 仁亶 問:‘何以致之?’鬼云:‘或絆得佳女,配之有相,當能得耳。’”
(3).佛教語。佛教主張萬有皆空,心體本寂。稱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狀態。 唐 一行 《大日經疏》卷一:“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 唐 姚合 《過欽上人院》詩:“有相無相身,唯師説始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何謂違宗?彼以物有如種極微也。而忌言人有菴摩羅識。因言無相者無有。詰之曰:如種極微有相不?則解矣。”
逢處
到處,隨處。 唐 吳融 《途中見杏花》詩:“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