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道中原文
風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州。
詩詞問答
問:臨平道中的作者是誰?答:道潛
問:臨平道中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道潛臨平道中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水邊的香蒲長得又嫩又長,微風吹來,蒲葉搖曳多姿,發出獵獵的響聲,賣弄它那輕盈的體態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飛來,想要在蒲草的葉尖上停留,卻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穩。農曆五月間,走在臨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賞到汀洲間的水面上,盛開著許多鮮艷的荷花。
注釋
臨平:指臨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東北。
風蒲獵獵:風吹蒲草發出的聲響。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莖可供編織用。獵獵,形容風聲的象聲詞。
欲立:想要站立。這裡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藕花:荷花。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邊平地,這裡指汀洲間的水面。
詩文賞析
宋詩區別於唐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宋詩更重視對畫意的表現。考其原因,或許是宋代繪畫特別發達,而許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畫家和詩人兩種身份的緣故(順便應該提到,宋代的題畫詩也較之前代更為發達)。蘇軾、米芾諸人固不必說,即如張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擁鼻微吟半醉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鄭獬《絕句》:“田家汩汩水流渾,一樹高花明遠村。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武衍《湖邊》:“日日湖邊上小車,要尋紅紫醉年華。東風合與春料理,忍把輕寒瘦杏花。”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陽不到溪灣處,留得橫橋一板霜。”法具《東山》:“窗中遠看眉黛綠,儘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寫精工,詩中有畫。道潛這首詩寫蒲葦受風的聲形,寫蜻蜓在蒲葦上站立不穩的姿態,寫臨平山下,經行之處滿眼盛開的荷花,也是充滿濃重的畫意,表現了宋詩在這一方面的典型特徵。但是,詩人們所追求的詩中有畫,並不是詩等於畫,而是詩畫相通,特色兼具。因為,一般說來,詩是動態藝術,畫是靜態藝術。此詩雖有畫意,但強調了自然景物的聲形、姿態,仍帶有詩的特點,是二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所以,蘇軾作為對詩畫都非常內行的作家,一見此詩,就為之激賞。宗室曹夫人還根據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詩描寫五月仲夏臨平山下水邊風光,是“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句推出一個近景:一片水邊的蒲草,在風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現自己輕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寫一隻或數隻蜻蜓,因風吹蒲動,想要站在蒲草上,總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與風蒲仿佛在互相爭戲,頗有風趣。第三句,承上啟下,宛轉變化,補敘出前兩句所寫風景的時間、地點、位置,也為結句的寫景作了交代和鋪墊。第四句,於風蒲背後展開自近到遠的風景:在山下道路兩邊,一望無際的荷花開滿了水面,鮮明地表現出夏日江南水鄉清麗動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襯、遠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在大家眼前。詩歌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心的閒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詩人把蒲草擬人化了,寫得它像有知覺、有感情似的,在有意賣弄它的輕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態,也寫得很傳神。作者靜中寫動,以動襯靜的藝術技巧,十分高超。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白梅懶賦賦紅梅,逞艷先迎醉眼開。
-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 晴浦晚風寒,青山玉骨瘦。董以寧《卜運算元·雪江晴月(回文,倒讀《巫山一段雲》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老子·道經·第二十三章》
-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 權者,人莫離也。來俊臣《羅織經·控權卷第四》
-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子思《中庸·第二十七章》
- 一簾紅雨桃花謝,十里清陰柳影斜。胡祗遹《陽春曲·春景》
- 人刑者非人也,罰人者非罰也。來俊臣《羅織經·刑罰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