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其三十五

作者:張達 朝代:元代

雜言·其三十五原文

賞罰奉天心,綱常日攸植。

武公據曲沃,以孽戕宗國。

九伐有所施,王誅詎容釋。

云何東周君,刑用乃爾辟。

一軍俾為侯,跋扈竟接跡。

嗟彼三晉封,其來豈朝夕。

詩詞問答

問:雜言·其三十五的作者是誰?答:張達
問:雜言·其三十五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張達的名句有哪些?答:張達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元音遺響卷九

參考注釋

賞罰

獎賞與處罰

賞罰分明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陽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時代指君主的意願

(4) 擺軸

綱常

三綱五常的簡稱

那一個欺心失禮儀,這一個變臉沒綱常。——《西遊記》

必堅志氣以守所學,謹幾微以驗所學,正綱常以勵所學,用忠言以充所學。——《宋史·葉味道傳》

公據

(1).官府的憑據。 宋 蘇軾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欲乞立定年限,每句當及三年,如無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縣令佐及捕盜官,保明申安撫司給與公據。”《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三八年鳳翔長春觀公據碑》:“ 鳳翔 總管府公據。據全真道人 張志洞 等連狀告稱‘前去 磻溪谷 復建掌教 丘真人 古跡 長春觀 院宇,田地在手,別無憑驗,恐有磨障,乞給公據事’,奉總管鈞旨,照得:本人所告是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四衙門遷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據,歸而待遷。”

(2). 宋 代的一種官方鈔券。《宋史·食貨志下三》:“﹝ 高宗 紹興 ﹞二十九年,印公據、關子,付三路總領所: 淮西 、 湖廣 關子各八十萬緡, 淮東 公據四十萬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

宗國

(1).同姓諸侯國。因與天子同宗,為其支庶,故稱。《孟子·滕文公上》:“ 然友 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 魯 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趙岐 註:“ 滕 魯 同姓,俱出 文王 。 魯 , 周公 之後; 滕 , 叔繡 之後。”《魏書·司馬德宗傳》:“ 元顯 自為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本官悉如故;封子 彥章 為 東海王 ,食 吳興 四萬餘戶,清選文學臣僚,吏兵一同宗國。” 清 錢謙益 《費縣道中》詩之一:“驅車入 魯 弔遺黎,宗國相傳事可悲。”

(2).猶祖國。亦兼稱國家,朝廷。《左傳·哀公八年》:“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惡廢鄉。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不亦難乎!” 杜預 註:“ 輒 , 魯 公族,故謂之宗國。”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使羣小人不阿罔,則宗國豈至是。” 梁啓超 《本館第一百冊祝辭》第一:“況當今日天子蒙塵,宗國岌岌之頃,有何可祝?”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如古賢人,能播將來之佳果於今茲,移有根之福祉於宗國者,亦不能不要求於社會,且亦當為社會要求者矣。”

九伐

(1).古代指對九種罪惡的討伐。《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大戴禮記·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三驅弛剛,九伐先話。”

(2).泛指征伐。《舊唐書·代宗紀》:“九伐之師,尚勤王略;千金之費,重困吾人。” 明 沉鯨 《雙珠記·赴婚遇兄》:“折衝千里,張國家九伐之威。”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王誅

(1).謂王法之當誅滅者。《漢書·谷永傳》:“廢先帝之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 顏師古 註:“王誅,謂王法當誅者。” 清 陳確 《破帷》詩:“曷為佑諸兇,食人勝豺虎,一一漏王誅,書史徒欺予。”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謹操守》:“縱免王誅,難逃鬼罰。”

(2).謂天子的討伐。 漢 陳琳 《檄吳將校部曲文》:“昔 袁術 僭逆,王誅將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 唐 朱敬則 《北齊高祖論》:“王誅欲加,命乃懸於鬼籙。”

云何

(1).為何,為什麼。《詩·唐風·揚之水》:“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先公勳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 宋 范成大 《嘲峽石》詩:“云何清淑氣,孕此詭譎跡?”

(2).如何;怎么辦;怎么樣。《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云何?’對曰:‘當斬。’”《後漢書·班勇傳》:“今立副校尉,何以為便?又置長吏屯 樓蘭 ,利害云何?” 宋 蘇軾 《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心通豈復問云何,印可聊須答如是。”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上面並無題字,不知宣傳者於意云何。”

東周

(1).朝代名。從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把國都從 鎬京 東遷至 洛邑 起,至公元前256年被 秦 所滅為止。其間 戰國 時代,作為中央政權的 東周 王朝,已名存實亡。 前蜀 韋莊 《鹹陽懷古》詩:“山色不知 秦 苑廢,水聲空傍 漢 宮流……莫怪 楚 吟偏斷骨,野煙蹤跡似 東周 。”

(2). 戰國 時代的小國名。 周考王 分封的諸侯國 西周 ,傳至 惠公 ,乃封其少子於 鞏 ,號 東周 。後為 秦 所滅。參閱《史記·周本紀》。

乃爾

(1).猶言如此。 三國 魏 曹操 《楊阜讓爵報》:“ 姜敘 之母,勸 敘 早發,明智乃爾。” 宋 楊萬里 《觀雪》詩:“屑雲作粉如何濕,琱玉為花乃爾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我謂南人不復反矣,傖楚何敢乃爾!”

(2).竟然如此。《後漢書·方術傳下·薊子訓》:“道過 滎陽 ,止主人舍,而所駕之驢忽然卒僵,蛆蟲流出,主遽白之。 子訓 曰:‘乃爾乎?’”

跋扈

專橫暴戾

此跋扈將軍也。——《後漢書·梁冀傳》

龍鍾閣部啼梅嶺,跋扈將軍噪 武昌。—— 孔尚任《桃花扇》

專橫跋扈

接跡

亦作“接蹟”。足跡前後相接。形容人多。 唐 趙璘 《因話錄·徵》:“銅乳之臭,並肩而立,接跡而趨。”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聲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微子之命》:“後之經生不知此義,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跡於天下矣。”亦謂相繼。 唐 韓愈 《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明 劉基 《送黃叔暘歸金華覲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以接跡於古昔聖賢而後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歷 漢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憲 ,接跡效尤於後,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號。”

見“ 接跡 ”。

晉封

加封。《清史稿·宣宗紀二》:“十九年春正月戊戌朔,晉封 惠郡王 緜愉 為親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六節:“﹝ 岳飛 ﹞不久又晉封為 武昌 開國侯 。”

朝夕

(1) 時時;日日夜夜

朝夕思慕

朝夕遣人。——《漢書·李廣蘇建傳》

汝朝夕待母。——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史朝夕獄門外。——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一朝一夕,指短時間

只爭朝夕

詩詞推薦

雜言·其三十五原文_雜言·其三十五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