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原文
光福鎮前白鶴飛,崦東崦西雨霏微。
舊遊正及梅花發,憶爾漁陽桑葉稀。
三載漫求方朔米,此行真息漢陰機。
烽煙滿地憂租稅,石室金庭少是非。
詩詞問答
問: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微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五
參考注釋
白鶴
一種鶴,俗稱仙鶴
霏微
(1).飄灑;飄溢。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神仙》:“雨散漫以霑服,雲霏微而襲宇。” 唐 韓愈 《喜雪獻裴尚書》詩:“浩蕩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蓋泉自石門而下,初勢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瀝,濺面灑肌。”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使冷韻幽香,恆霏微於曲房斗室。”
(2).濛濛細雨。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八:“﹝ 竇儼 《水論》﹞五日一霏微,十日一霢沐。” 郭沫若 《燭影搖紅》詞:“霏微期過暑如蒸,空襲頻投彈。”
(3).雨雪細小貌。 唐 李端 《巫山高》詩:“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元 劉伯亨 《朝元樂》曲:“這雪他初下霏微則是後漸疾,赤緊的風踅的雪急。” 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五月 江 南麥已稀,黃梅時節雨霏微。” 聶紺弩 《林沖楊志合論》:“天冷了,窗外細雨霏微,窗紙叫風吹得颯颯地響。”
(4).迷濛。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西湖 觀月,秋爽最宜,煙波鏡浄,上下一色。漁燈依岸,城角傳風,山樹霏微。” 清 顧炎武 《送張山人應鼎還江陰》詩:“舊京秋色轉霏微,目送 毘陵 一雁飛。” 魯迅 《吶喊·白光》:“然而白光卻分明的又起來了,這回更廣大,比硫黃火更白淨,比朝霧更霏微。”
舊遊
從前遊玩過
重歷舊遊令我思緒萬千
梅花
(1) 梅樹的花
(2) 〈方〉∶臘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齋志異·促織》
漁陽
(1).地名。 戰國 燕 置 漁陽郡 , 秦 漢 治所在 漁陽 (今 北京市 密雲縣 西南)。《史記·陳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 漁陽 ,九百人屯 大澤鄉 。”
(2).地名。 唐玄宗 天寶 元年改 薊州 為 漁陽郡 ,治所在 漁陽 (今 天津市 薊縣 )。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四:“ 漁陽 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 唐明皇 歡好霓裳讌, 楊貴妃 魂斷 漁陽 變。”
(3).即《漁陽參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玉樹》難諧拍,《漁陽》不辨撾。”參見“ 漁陽參撾 ”。
(4).複姓。 漢 有少府 漁陽鴻 。見《通志·氏族三》。
桑葉
桑樹的葉子。蠶的飼料。中醫亦以入藥。 北周 庾信 《燕歌行》:“寒雁嗈嗈渡 遼水 ,桑葉紛紛落 薊門 。” 宋 范成大 《初夏》詩之一:“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飛來。” 元 楊果 《村居》詩之二:“村舍蠶催桑葉大,山田鹿食麥苗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桑》:“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方朔
漢 東方朔 的省稱。其為人詼諧善辯,相傳為歲星化身,有偷仙桃、騎步景駒、獻風聲木等傳說。事見 漢 郭憲 《東方朔傳》。 唐 蔣防 《玄都樓桃》詩:“紅輭滿枝須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將。” 明 何景明 《田子行》:“ 漢王 不好 相如 賦, 方朔 誰知是歲星。” 明 徐渭 《對明篇》:“詼諧 漢 庭 方朔 老,如聞永謝 長安 道。”
真息
猶真氣。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二:“ 陳希夷 ( 陳摶 )先生一睡或半歲,或三數月,近亦不下月餘,留藏真息,飲納玉液。”
漢陰機
指 漢陰丈人 所斥笑的“機心”。語本《莊子·天地》:“ 子貢 南遊於 楚 ,反於 晉 ,過 漢 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 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唐 陳子昂 《題田洗馬游岩桔槔》詩:“誰憐 北陵 客,未息 漢 陰機。” 唐 杜甫 《登舟將適漢陽》詩:“ 鹿門 自此往,永息 漢 陰機。”
烽煙
烽火台報警之煙
租稅
舊時田賦和各種稅款的總稱
租稅從何出。——唐· 杜甫《兵車行》
石室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范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軾 《游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金庭
(1).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廬州郡 巢縣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別名 紫微山 。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越州郡 剡縣 (今 浙江省 嵊縣 ),周圍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會稽 東海 際之 桐柏山 中。 晉 陶弘景 《真誥·稽神樞四》:“ 金庭 有不死之鄉,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啟基 桐柏 ,厥號 金庭 。”
(4).傳說中天上神仙所居之處。 唐 陳子昂 《題李三書齋》詩:“願與金庭會,將待玉書徵。” 宋 沉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歸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瑤圃。”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三:“天門中斷接危梁,玉館金庭跡渺茫。”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原文_寄荅汪苕文二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