㟃峿山·其三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㟃峿山·其三原文

舉目崇椒縹緲間,愛他畫意已吳山。

東風策馬尋前路,鞭影仍留片晌閒。

詩詞問答

問:㟃峿山·其三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㟃峿山·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㟃峿山·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刪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三

參考注釋

舉目

抬眼看

舉目四望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畫意

(1).指繪畫的意旨或意境。《漢書·霍光傳》:“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 周公 之事。”《宣和畫譜·王維》:“ 維 善畫,尤精山水……其思致高遠,初未見於丹青,時時詩篇中已自有畫意。” 金 元好問 《祖唐臣所藏樗軒畫冊》詩之二:“牧笛無聲畫意工,水村煙景緑楊風。” 明 袁宏道 《入盤山》詩:“分明真山子,的的有畫意。”

(2).指畫出意境、神情。 宋 歐陽修 《盤車圖》詩:“古畫畫意不畫形, 梅 詩詠物無隱情。” 宋 秦觀 《觀易元吉<獐猿圖>歌》:“ 易老 筆精湖海推,畫意忘形形更奇。”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宋》:“﹝ 毛信卿 ﹞畫竹……自言大竹畫形,小竹畫意,得法於 趙牧之 。”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策馬

用馬刺抽打馬

前路

(1) 前面的道路

(2) 比喻以往的歲月或未來的歲月

茫茫前路

鞭影

(1).馬鞭的影子。《景德傳燈錄·天台豐乾禪師》:“外道禮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難 問佛云:‘外道以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間良馬,見鞭影而行。’” 宋 陸游 《村居》詩:“生憎快馬隨鞭影,寧作痴人記劍痕。” 金 元好問 《懷益之兄》詩:“鞭影驚疲馬,鐘聲急暮禽。”

(2).借指鞭策自己的事物。 宋 楊億 《<景德傳燈錄>序》:“機緣交激,若拄於箭鋒;智藏發光,旁資於鞭影。” 宋 蘇軾 《靜常齋記》:“既以是為吾號,又以是為吾室,則有名之累,吾何所逃。然亦趨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詩之五:“傳聞智勇人,傷心自鞭影。”

片晌

亦作“ 片餉 ”。片刻。 唐 呂岩 《酹江月》詞:“片晌功夫,霎時丹聚,到此憑何訣?” 明 屠隆 《綵毫記·羅襪爭奇》:“不問流年,那管精枯髓乾。下場頭酒闌人散,好風光片餉間。” 冰心 《最後的安息》:“在廊子上徘徊了片晌,忽然想起她的腳踏車來,好些日子沒有騎坐了。”

詩詞推薦

㟃峿山·其三原文_㟃峿山·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