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拂殿連天蔭,易榆特地栽。
三公卜庭下,一柱茂城隈。
癭結郎中識,花黃舉子來。
仲文神往處,兔目發恢台。
詩詞問答
問:《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九十三·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八
參考注釋
天蔭
指父親的蔭庇。 五代 殷鵬 《贈太傅羅周敬墓志銘》:“早失天廕,幼奉母儀。”
特地
特意;特為
他昨晚特地來看你,你不在家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東西。 漢 王充 《論衡·談天》:“石之質重,千里一柱,不能勝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眾木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雷書》:“ 大中祥符 間, 岳州 玉真觀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樂志十七》:“設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擔當重任,獨力支撐局面的人。 唐 張祜 《讀狄梁公傳》詩:“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閣下為南溟之鵬,作中天之一柱。”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八:“代許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撫三辰。” 陳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壽祝辭》:“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膽福壽全。”
(3).指舊式賬簿或清冊里的一個項目。舊式賬目分舊管(原有的)、新收(新收進的)、開除(支出的)、實在(剩下的)四項,稱為“四柱”或“四柱清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拿過來一看,就是 張鼎臣 交出來的盤店那一帳本,內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城隈
城角;城內偏僻處。 唐 駱賓王 《帝京篇》:“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半畝居》:“ 俍亭 禪師( 淨挺 )《夜過半畝居》詩云:‘夜色滿城隈,一鐙懸古屋。’”
郎中
(1) 中醫醫生
(2) 對他人親隨的敬稱
兄長,這幾位郎中,是張都監相公處差來取你。——《水滸傳》
(3) 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設司,司設長官郎中
(4) 宮廷的侍衛
花黃
古代婦女的面飾。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
對鏡貼花黃。——《樂府詩集·木蘭詩》
子來
謂民心歸附,如子女趨事父母,不召自來,竭誠效忠。《詩·大雅·靈台》:“經始 靈臺 ,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朱熹 集傳:“ 文王 之臺,方其經度營表之際,而庶民已來作之,所以不終日而成也。雖 文王 心恐煩民,戒令勿亟,而民心樂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來也。”《宋書·武帝紀中》:“今 荊 雍 義徒,不召而集,子來之眾,其會如林。”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賜修堰碑》:“吾伐石兮石自摧,吾召民兮民子來。” 清 黃本銓 《梟林小史》:“邑文生 郁松年 捐銀二十萬為辦善後,士民皆踴躍,子來之力必有可觀。”
神往
心中嚮往
心馳神往
兔目
指槐樹的新葉。《藝文類聚》卷八八引《莊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栽樹》:“凡栽樹,正月為上時,二月為中時,三月為下時,然棗雞口,槐兔目,桑蝦蟇眼。”原註:“此等名目,皆是葉生形容之所象似,以此時栽種者,葉皆即生。” 唐 李賀 《春歸昌谷》詩:“春熱張鶴蓋,兔目官槐小。”
恢台
亦作“ 恢炱 ”。亦作“ 恢胎 ”。旺盛貌;廣大貌。《楚辭·九辯》:“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臧。” 洪興祖 補註引 黃庭堅 曰:“恢,大也。台,即胎也。言夏氣大而育物。” 王夫之 通釋:“恢台,盛大而潤悅也。”《文選·傅毅<舞賦>》:“舒恢炱之廣度兮,闊細體之苛縟。” 李善 註:“恢炱,廣大貌,炱與台古字通。”《後漢書·馬融傳》:“徒觀其坰場區宇,恢胎曠盪。” 唐 劉禹錫 《楚望賦》:“恢台之氣,發於春季,涉夏如鑠,逮秋愈熾。” 清 趙翼 《出郭》詩:“纔脫 吳 棉尚淺涼,恢台夏景倍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