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園觀荷花原文
吳園萬壽山東隅,其水昆明之尾閭。
去歲湖水已憂涸,津逮弗及眢井如。
自春徂夏湖水足,餘波一方湛且綠。
偶來正值荷花開,雨後風前散清馥。
洛川湘浦比輕狂,君子微嫌名教傷。
試看流霞帶醺者,真是水仙宴水堂。
水堂宛轉孰南北,何必燕天隔江國。
汗牛充棟詠蓮人,面目誰真識淨植。
詩詞問答
問:惠山園觀荷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惠山園觀荷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
參考注釋
萬壽山
在 北京市 西郊 頤和園 內。原名 瓮山 , 清 乾隆 時改今名。高約百米。南臨 昆明湖 ,山上建有 佛香閣 及 排雲殿 等,風景秀麗,為首都著名遊覽勝地。
東隅
(1).東角;東方。《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 明 茅溱 《雙調夜行船序·宴薊鎮宛在亭四景》套曲:“邊境無虞,喜青陽布暖,斗指東隅。”
(2).古代指中原地區以東的小國。《逸周書·大匡》:“ 管叔 自作 殷 之監。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王乃旅之。” 孔晁 註:“東隅自 殷 以東,旅謁各使,陳其政事者也。”《隋書·許善心傳》:“ 李虔 僻處西土, 陸機 少長東隅。”
(3).指日本。 章炳麟 《韻文集自敘》:“餘生殘 清 之季,逃竄東隅。”
(4).亦作“ 東嵎 ”。因日出東隅,故以“東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後漢書·馮異傳》:“ 赤眉 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 回谿 ,終能奮翼 黽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晉 陸雲 《答兄平原書》:“昔我往矣,辰在東嵎;今我於茲,日薄桑榆。”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駢儷一》:“某惟有益鞭其後,再鼓而前,失東隅收桑榆,詎敢忘於憤悱。”
昆明
中國雲南省省會。市區面積2199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29萬.中國西南重鎮,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南交通樞紐。別名“春城”
尾閭
(1).古代傳說中泄海水之處。《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選·嵇康<養生論>》:“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馬彪 曰:“ 尾閭 ,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詩:“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園 書,及此聞溪漏,方欣驗 尾閭 。” 清 趙翼 《逃荒》詩:“安得 尾閭 籌洩水,盡收歸海出平疇。”
(2).泛指事物趨歸或傾泄之所。 清 魏源 《軍儲篇一》:“此漏不塞,雖萬物為金,陰陽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啓超 《新民論》第二節:“民族帝國主義者何?其國民之實力,充於內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擴張權力於他地,以為我尾閭。”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報》的標準太高,外來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讀者,應該要有一種日報來做尾閭,以銷納外來的投稿。”
去歲
去年
津逮
(1).由津渡而到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逮,一本作“ 達 ”。
(2).比喻通過一定的途徑而達到或得到。 清 鄂爾泰 《贈方望溪》詩:“六經治世非土苴,相期津逮闚垠涯。” 清 盧見曾 《<封氏聞見記>序》:“《年號録》、《錢譜》二書並亡,唯《聞見記》獨存,然流傳絶少,故《稗海》、《秘笈》諸刻罕津逮焉。”
(3).比喻引導(後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二百年來通儒輩出,述作連楹,觀玩全書,瑜百瑕一,津逮來學,誠為有裨。” 清 王先謙 《<天祿琳琅>跋》:“仰見聖學博大,囊括萬有,足以津逮儒生,準繩百代。”
弗及
(1).來不及。《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贊》:“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 枚生 ,見 主父 而嘆息。”
(2).比不上。《後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傳序》:“ 太原 閔仲叔 者,世稱節士,雖 周黨 之潔清,自以為弗及也。”
眢井
乾枯的井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
正值
適逢。 戰國 楚 宋玉 《諷賦》:“臣嘗出行,僕飢馬疲,正值主人門開。”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二:“去為 龍城 戰,正值胡兵襲。”《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牛奶奶 上了轎,一直喊到縣前去,正值 向知縣 出門,就喊了冤。”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正值我在講書的時間內,校醫前來種痘了。”
荷花
(1)
(2) 多年生草本,生於水中,葉圓大,花紅或白,種子稱蓮,地下莖為藕
(3) 蓮的花
映日荷花別樣紅。——宋·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之異馥。——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雨後
指穀雨後採制的茶葉。《宋史·食貨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歸州 、 江南 、 荊湖 ,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
清馥
清香。 宋 朱熹 《山館觀海棠》詩之一:“芳樹麗煙華,紫緜散清馥。”
洛川
洛水 。即今 河南省 洛河 。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容與乎 陽林 ,流沔乎 洛川 。”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視 洛川 。” 唐 武平一 《雜曲歌辭·妾薄命》:“ 洛川 昔雲遇, 高唐 今尚違。”
輕狂
非常輕浮,輕薄;極不莊重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微嫌
細小的嫌隙。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林·王師竹宮庶》:“其為庶常時,值同館有以微嫌詈吏部吏者。時, 蒲坂 楊襄毅 為太宰,聞之大怒,愬之 江陵 相公 。”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自盡》:“若其微嫌小隙,殞身於彼者之家……此又刁惡之無足惜者也。”
名教
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確立和制定為名分、名目、名節等,以進行教化,習稱“以名為教”。後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抨擊。試看
試著看看;且看。 唐 韓愈 《盆池》詩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一折:“俺綽起這桃花瓣兒來,我試看咱,好紅紅的桃花瓣兒。”
流霞
(1).亦作“ 流瑕 ”、“ 流赮 ”。浮動的彩雲。《文選·揚雄<甘泉賦>》:“吸清雲之流瑕兮,飲若木之露英。” 李善 註:“‘霞’與‘瑕’古字通。”《舊唐書·劉洎傳》:“綜寶思於天文,則長河韜映;摛玉字於仙札,則流霞成彩。” 明 劉基 《朱鷺》詩:“朱鷺來,赩流赮,飲赤水,食丹砂。” 劉半農 《曉》詩:“是天上疏疏密密的雲?是地上的池沼?丘陵?草木?是流霞?辨別不出。”
(2).傳說中天上神仙的飲料。 漢 王充 《論衡·道虛》:“﹝ 項曼都 ﹞曰:‘有仙人數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口飢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飢。’”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安得懸虛空湌,咀流霞,而使之不居乎地,不食乎穀哉?” 唐 顏蕘 《戲張道人不飲酒》詩:“吾師不飲人間酒,應待流霞即舉杯。”
(3).泛指美酒。 北周 庾信 《衛王贈桑落酒奉答》詩:“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敘飲》:“雪花釀流霞滿壺,烹葵韭香浮朝露。”
真是
確實;的確
真是鬆了一口氣
水仙
見“ 水仙 ”。
亦作“ 水僊 ”。1.傳說中的水中神仙。 唐 司馬承順 《天隱子·神解八》:“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變通之曰神仙。” 宋 王安石 《小姑》詩:“初學水仙騎赤鯉,竟尋山鬼從文貍。” 宋 趙令畤 《侯鯖錄》卷八:“ 馮夷 , 華陰 , 潼鄉 隄伯 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 河伯 。”按, 漢 袁康 《越絕書·德序外傳記》稱 伍子胥 為水仙; 晉 王嘉 《拾遺記·洞庭山》稱 屈原 為水仙。因 伍子胥 死後被沉屍於江; 屈原 自投 汨羅江 以死,故後人傳說為水仙。
(2).謂水葬者。 北齊 劉晝 《新論·風俗》:“胡之北有 射姑 之國,其親死,則棄屍於江中,謂之‘水仙’。”
(3).稱遍游江湖樂而忘返之人。 唐 袁郊 《甘澤謠·陶峴》:“﹝ 陶峴 ﹞富有田業,擇家人不欺而了事者,悉付之,身則汎艚江湖,遍游煙水,往往數歲不歸…… 吳 越 之士,號為水仙。”
(4).琴曲名。《水仙操》的簡稱。 宋 陳亮 《訴衷情》詞:“數聲《漁父》,一曲《水仙》,歌斷還愁。” 明 夏完淳 《夜宿山館》詩:“《水仙》未成調,《廣陵》已絶散。” 康有為 《出都留別諸公》詩:“一曲蒼茫奏《水仙》,靈飛鬼嘯一千年。”
(5).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作卵圓形,葉子條形,傘形花序,花白色,中心黃色,有香味。供觀賞,鱗莖和花可入藥。亦指此種植物的花。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 楊誠齋 云:世以水仙為金琖銀臺。蓋單葉者,其中真有一酒琖,深黃而金色。” 清 黃宗羲 《小園記》:“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陽、茉莉。”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種水仙無 靈璧 石,余嘗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 冰心 《住事·別後》:“﹝一個女子﹞正低頭畫那鋼琴上擺著的一盆水仙。”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水仙》。
水堂
臨水的廳堂。《北齊書·河南王孝瑜傳》:“ 孝瑜 遂於第作水堂、龍舟,植幡矟於舟上,數集諸弟宴射為樂。” 唐 王建 《送吳諫議上饒州》詩:“浄掃水堂無侍女,下街唯共鶴殷勤。” 前蜀 韋莊 《荷葉杯》詞之二:“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江國
(1).河流多的地區。多指 江 南。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秀句滿江國,高才掞天庭。” 宋 梅堯臣 《送賢良田太丞通判江寧》詩:“對策 漢 庭後,拜官江國來。” 清 周亮工 《雪苑不寐》詩:“江國書難寄,中原寇未平。”
(2).古國名。在今 河南省 息縣 西。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上》:“ 齊桓公 時, 江國 、 黃國 小國也;在 江 淮 之間,近 楚 。”
汗牛充棟
形容書籍存放很多。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書堆滿屋子,頂到棟樑
又有徒黨傳習,日不 暇給,又其書汗牛充棟。——宋· 陸九淵《與林叔虎書》
面目
(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態;面貌
還其本來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
顯出廬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臉面
愧無面目見人
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真識
猶言真知灼見。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仇遠題保母帖詩》:“世人千金求墨跡,眼前至寶同瓦礫,子能賞之乃真識。” 清 黃景仁 《清明後七日雨中宿浮槎寺》詩:“解留光 * 我輩,真識遠勝千夫兼。”
標籤:荷花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惠山園觀荷花原文_惠山園觀荷花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