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作者:司馬遷 朝代:兩漢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

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鹹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豐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詩詞問答

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作者是誰?答:司馬遷
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寫於哪個朝代?答:兩漢
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司馬遷的名句有哪些?答:司馬遷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正義高祖剛剛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勞的臣子會封侯,像蕭何,曹參等等。太史公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勛”;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藉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藉資歷長短的稱“閱”。我朝的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後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

我讀了有關高祖給功臣們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們初次受封及他們後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認為,這真是和我所聽到的傳聞不一樣!《尚書》說:“各個邦國都應協調和睦”,直到夏、商時代,有的邦國竟經歷了幾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經幽王、厲王之後,在《春秋》的記載上還能見的到。《尚書》上記載了唐堯、虞舜時的侯伯,經歷夏、商、周三代的千餘年,仍然保全著自己的地位而屏衛著天子。這難道還不是因為他們深信仁義,遵奉君主的法令嗎?漢朝興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離散逃亡,可以統計的戶口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戶不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以後幾代,民眾們都回歸故鄉了,戶口才日益繁衍起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的後裔有的封戶達到了四萬,小侯的封戶也增加了一倍,財產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於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業的艱難,乾起了荒淫 * 的勾當。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餘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餘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這由國家法網漸漸嚴密的緣故,然而他們自己也沒有小心翼翼地對待當世的禁令啊!

生活在今世,記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與古代完全一樣。帝王們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採取不同的統治方法,主要還是以成就功業為原則,豈能完全一樣?觀察功臣侯門為什麼受到尊榮恩寵和為什麼受到廢黜羞辱,也是當今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何必非得古代的傳聞!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們的始末,把關於他們的文獻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沒能完全弄清本末之處。不過,以後如果有人想繼續推究和說明其中的道理,這個表還是可以參閱的。

注釋
(1)“社”,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穀神。“社”、“稷”連言,則用以代指國家。
(2)“等”,等級。這裡泛指各種帶有等級的國家制度。
(3)“封爵之誓”,漢高祖封侯時有約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傳。誓詞以丹色刻寫在鐵券上,即所謂“丹書鐵券”。
(4)“河”,黃河。“帶”,衣帶。“使河如帶”,使黃河變成衣帶一般狹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譬喻久遠。
(5)“厲”,磨刀石。“泰山若厲”,使泰山變成磨刀石一樣短小,這同“使河如帶”一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遠。
(6)“爰”,音yu2n,乃,於是。“苗裔”,子孫後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詞《困學紀聞》十二引《楚漢春秋》作“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
(7)“根本”,指漢高祖時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葉”,指功臣侯者的後裔。“陵夷”,衰頹。
(9)“余”,我。“讀高祖侯功臣”,閱讀高祖對功臣進行封爵的記載。這種記載,即是當時的侯籍。
(10)“異哉所聞”,此謂異於下文提到的《尚書》、《春秋》記載的情況,並不是異於“使河如帶,泰山若厲”云云之意。
(11)“《書》”,即《尚書》。“協和萬國”,語出《尚書·堯典》。《堯典》作“協和萬邦”。“邦”改作“國”,避漢高祖劉邦諱。在《堯典》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堯使各個邦國之間關係和協。
(12)“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間,為政昏亂,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跡詳見本書《周本紀》。“厲”,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執政期間,剝削繁苛,壓制輿論,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 * ,厲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事跡詳見本書《周本紀》。
(13)“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為傳說時期的遠古部落,其首領前者是堯,後者是舜。(14)“蕃”,與“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15)“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據表間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實際上,高祖功臣受封為侯的,本表尚有漏載者。
(16)“蕭、曹、絳、灌”,指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
(17)“太初”,漢武帝年號,凡四年,時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8)“見”,與“現”字同。“見侯五”,指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馮偃。
(19)“秏”,與“耗”字同,意為無、盡。
(20)“罔”,與“網”字同,法網。“少”,稍略,略微。
(21)“兢兢”,小心謹慎。
(22)“緄”,與“混”字通。

標籤:古文觀止歷史

詩詞推薦

  • 爭臣論

    韓愈唐代〕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晉之鄙人
  • 釋秘演詩集序

    歐陽修宋代〕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
  • 鄭伯克段於鄢

    左丘明先秦〕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
  •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兩漢〕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
  • 呂相絕秦

    左丘明先秦〕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
  • 賈誼論

    蘇軾宋代〕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
  • 尊經閣記

    王守仁明代〕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
  • 梅聖俞詩集序

    歐陽修宋代〕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
  • 范增論

    蘇軾宋代〕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
  • 獄中上樑王書

    鄒陽兩漢〕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
  • 祭鱷魚文

    韓愈唐代〕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
  • 王孫滿對楚子

    左丘明先秦〕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對曰:“在德不在
  • 辨奸論

    蘇洵宋代〕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
  • 獲麟解

    韓愈唐代〕麟之為靈,昭昭也。詠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
  • 哀江南賦

    庾信南北朝〕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
  • 石鐘山記

    蘇軾宋代〕《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 季氏將伐顓臾

    佚名先秦〕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
  • 蘇秦以連橫說秦

    佚名先秦〕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
  • 春夜宴桃李園序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唐代〕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_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賞析_古詩文
  •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宋代〕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_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