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不斷·大魚原文
勝神鰲,夯風濤,脊樑上輕負著蓬萊島。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
詩詞問答
問:撥不斷·大魚的作者是誰?答:王和卿
問:撥不斷·大魚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王和卿撥不斷·大魚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大魚力量勝過了那神鰲,力氣之大可以砸碎風浪,即使背負著蓬萊島也輕而易舉。萬里夕陽都無法照全它的身影,只能見到它高聳的華美脊背。就是翻個身還嫌東洋太小。這樣的大魚,姜太公要怎么釣呢?
注釋
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撥不斷:曲牌名。又名“續斷弦”,屬雙調宮曲調。此調流行於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韻三仄韻。
神鰲:傳說中海里的大龜,事見《列子·湯問》。
夯(hāng),此指扛、頂。
蓬萊島: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
錦背:那大魚的脊背美似錦繡。
太公怎釣:姜太公曾用無餌之鉤,離水三尺釣來周文王,得成功業。此處說以太公釣術之高也無法釣這大魚。
詩文賞析
這首曲子以誇張手法詠物,深受《列子》影響,想像奇特,充滿了奇思壯采。“勝神鰲,夯風濤”寫出了大魚的磅礴氣勢。作者以巨鰲比,已見魚之巨大,而作者更雲“勝神鰲,夯風濤”,以一“勝”字,誇耀魚的力量之神,還遠在神鰲之上。“脊樑上輕負著蓬萊島”則說明這魚不僅身形龐大,還神猛無比。作者以大魚背負蓬萊之輕鬆,與神鰲“夯風濤”之沉重作比,形象地寫出了大魚無與倫比的神奇力量。開頭三句,作者空中落筆,極力誇耀大魚之神力而不描繪它的形體具體如何,以懸人心念。第四句方繪其形體:“萬里夕陽錦背高。”這魚是如此不同尋常,萬里夕陽都照不全它的脊背,更不見其首尾,則其全身之大,簡直令人不敢想像。作者筆墨紙誇張,實已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下句更異想天開,層樓再上:“翻身猶恨東洋小。”真是奇想妙語。東洋已大不可測,偌大的東洋都嫌小,魚身之大,幾欲支撐天地了。至此,大魚已神形具備,如何作結,頗難下筆,而作者卻出人意料,以“太公怎釣”作豹尾,頓使全曲神采倍增。據說姜太公能用直鉤便可把魚釣到,連姜太公都沒有能力將它釣走。在古代,神物神獸皆以神人為主,此大魚卻一反常態,其意味正在此魚是毫無拘束,一任自由的。這無疑是“神”“大”的最高境界。
王和卿幽默詼諧,其散曲善用誇張手法。作者在此塑造這樣一個力大無窮、形大無比、無拘無束的形象,不妨看作是元初一批文人放浪形骸、恣肆任誕和無拘無束的精神折光。此曲涵有作者含蓄和深刻的“自況”。明寫大魚,實際上另有深意:人應有不避艱險、氣吞山海的闊大胸懷和非凡抱負,喻示著作者本人狂放傲世的性格。
王和卿的曲子以想像豐富、語言新奇見長,此曲就極好地體現了這點。在藝術手法上,此曲想像奇特,筆調幽默,造語詼諧,傳神之法尤為出色。即實處寫形,亦化實為虛,採用超限比喻手法,說魚“勝”於巨鰲,“恨”東洋為小,其大究竟如何,則有意模糊不述,魚之大便沒有界限。這樣,極大地提高了作品欣賞中的可塑性和再造力。這是古代詩歌狀情寫物中頗具特色的手法。這首小令堪稱優秀典範之一。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玉屏風冷愁人。醉爛漫、梅花翠雲。
- 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里。
-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 還始覺、留情緣眼,寬頻因春。
- 鶯花昨夢總飄零,一笏姜山似舊青端木國瑚《姜山秦淮海監酒稅處(鶯花昨夢總飄零)》
- 春水迷天,桃花浪、幾番風惡。張元乾《滿江紅·自豫章阻風吳城山作》
-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魚玄機《贈鄰女 / 寄李億員外》
-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佚名《爾雅·釋草》
- 懷春情不斷,猶帶相思舊子。
-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弟子《論語·述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