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原文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詩詞問答
問: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的作者是誰?答:王勃
問: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王勃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勃名句大全
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注釋
九月九日:指重陽節。
望鄉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鄉,這種台稱為望鄉台。
他席:別人的酒席。這裡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鄉:異鄉。
南中:南方,這裡指四川一帶。
那:為何。
北地:北方。
詩文賞析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經常離家為宦漫遊,因此懷鄉送別詩是王勃詩中最常見的一類題材。公元670年(鹹亨元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於是作了這首詩。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台”,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台,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託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一句用“望鄉台”一詞突出了詩人鄉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致,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之情,這樣反覆地抒發更是突出了鄉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展緩慢,其表現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乾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詩詞推薦
醉高歌帶攤破喜春來·旅中
顧德潤〔元代〕長江遠映青山,回首難窮望眼。扁舟來往蒹葭岸,人憔悴雲林又晚。籬邊 * 經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慳。破清思晚
名句推薦
- 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脫脫《宋史·列傳·卷九十七》
-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呂不韋《呂氏春秋·覽·孝行覽》
-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丘明《左傳·成公·成公二年》
- 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讀山海經·其十》
-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 西風來勸涼雲去,天東放開金鏡。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 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辛棄疾《定風波·暮春漫興》
-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