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禧觀傍書室作原文
清河順水東溯游,南而西轉閭閻稠。
郡城已近見埤堄,例於北岸泊行舟。
行舟既泊遂登岸,岸頭老幼迎鑾見。
尊親意比前更篤,咫尺崇禧謁古觀。
古觀之傍書室存,熟路原識徑與門。
歲歷一紀斯再至,卻如瞬息過高奔。
高奔過隙迅如此,樓台點綴增多矣。
商力豈非民力哉,因之不懌弗因喜。
弗喜觀聽紛笙歌,熱鬧可厭填津河。
觀民本義詎在此,按轡自問斯為何。
詩詞問答
問:崇禧觀傍書室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崇禧觀傍書室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八
參考注釋
清河
指陸雲,他曾做過清河內史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清河曰。
順水
指船行駛的方向跟水流方向一致
順水而下
溯游
見"遡游"。
閭閻
(1).里巷內外的門。後多借指里巷。《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詩:“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以臣所見,閭閻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貴,小民奔走拮据,艱於生計。”
(2).泛指民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 甘茂 起 下蔡 閭閻,顯名諸侯,重彊 齊 楚 。”《梁書·處士傳·何胤》:“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尠聞好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皆言衣食於官久,不願為農,又皆習弓刀,一旦散之閭閻,必皆為盜賊。” 章炳麟 《駁建立孔教議》:“未嘗普施閭閻,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閭閻凋瘵,遠近共知。” 孫中山 《軍政府宣言》:“以衛國保種自任,戰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
郡城
(1).郡治的城垣。《南史·齊紀上·武帝》:“ 齊興 太守 劉元寶 於郡城壍得錢三十七萬,皆輪厚徑一寸半,以獻,上以為瑞,班賜公卿。”
(2).郡治所在地。 唐 李德裕 《登崖州城作》詩:“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遶郡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秋練》:“妾 白 姓。有息女 秋練 ,頗解文字。言在郡城,得聽清吟,於今結想,至絶眠餐。”
埤堄
(1).城上呈凹凸形而有射孔的矮牆。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發者,所以當埤堄也。” 清 錢謙益 《大學士孫公行狀》:“計關城埤堄三千有奇,量埤堄為信地。”
(2).泛指城牆、圍牆。 唐 李德裕 《懷崧樓記》:“此地舊隱曲軒,傍施埤堄,竹樹陰合,簷檻晝昏。”
行舟
駕駛船隻
行舟在長江中
登岸
上岸;登上陸地
岸頭
岸邊。 唐 薛能 《蒲中霽後晚望》詩:“河邊霽色無人見,身帶春風立岸頭。”
老幼
(1).老人和小孩。《禮記·樂記》:“老幼孤獨,不得其所。”《國語·晉語七》:“養老幼,恤孤疾。”
(2).泛指家屬。 晉 潘岳 《西征賦》:“牧疲人於西夏,攜老幼而入 關 。”
迎鑾
迎接皇帝。鑾,鑾駕,皇帝的車駕。《新唐書·趙珝傳》:“ 昭宗 還 長安 ,詔入朝,賜號‘迎鑾功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福昌 欲於十七日起事,蓋以是日上駐蹕 白澗 ,諸王大臣皆往迎鑾,乘其間也。”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適蹕路工程將次竣工,命余赴 汴 藩新任,在中途迎鑾。”
尊親
敬稱他人父母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書室
書齋,書房。 宋 蘇軾 《留題仙遊潭中興寺》詩:“獨攀書室窺巖竇,還訪仙姝款石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蔣清容 ﹞晚年命工繪像,歲修春蘭秋菊之薦,命子孫世世祀於書室。”《詩刊》1978年第1期:“ 武漢 關的鐘聲,每半小時奏一次《東方紅》,午夜過後,市聲沉寂,鐘聲悠揚,入我書室。”
熟路
常來往而熟悉的道路
熟門熟路
與門
又稱“與電路”。執行“與”運算的基本門電路。有幾個輸入端,只有一個輸出端。當所有的輸入同時為“1”電平時,輸出才為“1”電平,否則輸出為“0”電平。
歲歷
見“ 歲歷 ”。
亦作“ 歲歷 ”。即年曆。《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鹹熙” 孔 傳:“言定四時,成歲歷,以告時授事,則能信。” 宋 梅堯臣 《矮石榴樹子賦》:“非封植,忽此生榮,三傳歲歷,密葉如蓋。” 趙朴初 《金縷曲》詞:“歲歷翻新頁,喜回頭,一年經過,奇峰千迭。”
一紀
(1).歲星(木星)繞地球一周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國語·晉語四》:“ 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韋昭 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 張衡 研《京》以十年, 左思 練《都》以一紀。” 唐 柳宗元 《見促行騎走筆酬贈》詩:“投荒垂一紀,新詔下荊扉。” 清 顧炎武 《過李子德》詩:“憶昔論交日,星霜一紀更。”但古又有以四歲一小周(《素問·六微旨大論》)、三十年(《素問·天元紀大論》)、七十六年(《易乾鑿度》)、一千五百二十歲(《詩·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統曆》)為一紀者。
(2).有條理的一部分。《靈樞經· * 》:“ 黃帝 問於 歧伯 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
瞬息
一瞬眼一呼之間。比喻極短的時間
瞬息萬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過隙
喻時間短暫,光陰易逝。《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之過隙。” 唐 竇常 《謁諸葛武侯廟》詩:“人同過隙無留影,石在窮沙尚啟行。” 宋 姜夔 《張平甫哀輓》詩:“空嗟過隙催人世,賴有提孩讀父書。” 明 馮夢龍 《風流夢·夢感春情》:“我 杜麗娘 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二八,不得早諧佳偶,誠為虛度青春,光陰若過隙耳。”參見“ 過隙白駒 ”。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樓台
(1) 〈方〉∶涼台
(2) 較高的台榭,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
近水樓台
點綴
(1) 襯托;裝飾
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2) 應景兒;湊數兒
(3) 指襯托、裝飾的東西
增多
擴大;增長
周圍的困難增多時,他的勇氣也更大了
豈非
難道不是…?用於反問
豈非咄咄怪事?
民力
民眾的人力、物力、財力
不懌
(1).不悅;不歡愉。《史記·五帝本紀》:“﹝ 堯 ﹞召 舜 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 讓於德不懌。” 裴駰 集解:“謂辭讓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悅懌也。” 唐 元稹 《鶯鶯傳》:“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明史·錢士升傳》:“帝雖優旨報聞,意殊不懌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初, 鄭子僑 卻聘, 閨秀 頗不懌。”
(2).謂病不愈。《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 孔 傳:“ 馬 本作不釋。云:不釋,疾不解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記》:“時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歲多不懌,稍謝碑版之請,不肯為。”《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
觀聽
(1).看和聽。 漢 揚雄 《太玄·釋》:“次二,動於響景。測曰:動於響景,不足觀聽也。” 清 厲鶚 《三月十三日游清華寺》詩:“置身萬松顛,心曠肅觀聽。”
(2).專指聽。《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閒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 三輔 長者,下至閭里少年,皆可觀聽。”
(3).借指耳目。 清 唐甄 《潛書·權實》:“譬之優偶之戲,衣冠言貌,陳事辨理,無不合度,而豈其實哉!以娛人觀聽也。”
(4).看到和聽到的;看的和聽的人。《韓非子·內儲說上》:“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晉 左思 《蜀都賦》:“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裡間,斯蓋宅土之所安樂,觀聽之所踴躍也。” 宋 曾鞏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變革因循,號令必信,使海內觀聽,莫不震動。”《好逑傳》第十八回:“行查若此,似無可議;但縣臣後任,只係耳聞,未經目擊,不足服觀聽之心,一時難以定罪。”
(5).引申為輿論。《後漢書·陰識傳》:“富貴有極,人當知足,夸奢益為觀聽所譏。” 宋 蘇軾 《賀楊龍圖啟》:“伏審新改直職,擢司諫垣,傳聞邇遐,竦動觀聽。”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徒以尊事 孔子 ,奉行儒術,崇飾觀聽,斯乃不得已而為之。”
笙歌
(1)
(2) 和笙之歌
(3) 泛指奏樂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樂歌舞熱鬧非凡)
熱鬧
(1) 使活躍起來,愉快起來
你說個笑話讓大伙兒熱鬧熱鬧吧
(2) 歡快、興高采烈的
那天他們在一起熱鬧了一番
可厭
(1).令人厭惡;令人生厭。 明 杜濬 《初聞燈船鼓吹歌》:“露零雨下不得退,樂極生悲真可厭。” 茅盾 《子夜》十八:“她自己也何嘗不覺得公館裡枯燥可厭呀!”
(2).厭惡,不喜歡。《紅樓夢》第五十回:“可厭 妙玉 為人,我不理他。”
觀民
(1).觀察民風。《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2).檢閱民力。《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君為是舉而往觀之,非故業也,何以訓民?”
(3).顯示於民。《韓非子·難三》:“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 陳奇猷 集釋引 顧廣圻 曰:“觀,示也。”
本義
詞語的本來的意義,如“關”的本義是門閂,引申為合攏(關門)
按轡
謂扣緊馬韁使馬緩行或停止。《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按轡文雅之場,環絡藻繪之府,亦幾乎備矣。” 宋 陳善 《捫虱新話·李林甫一計陷數人》:“帝嘗大陳樂 勤政樓 ,既罷,兵部侍郎 盧絢 按轡絶道去,帝愛其藴藉,稱美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至林谷深處,婦忽按轡不行。”
自問
(1) 自己問自己
(2) 自己衡量
為何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