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

六度重茲到五台,默符天地數中該。

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

大士如如據蓮座,金容永永鎮華垓。

梵宗儒理本無二,七字因緣詎辯才。

詩詞問答

問: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二

2. 漢書雲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予凡六度來五台其數適相符協雲

參考注釋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五台

山西省的縣。位於省東北部,為山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內,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

默符

暗相符合。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進士給假》:“ 世宗 聖齡甫二十,正如太阿出匣,諭旨森嚴正大,默符先朝,今之新貴圖自佚者,可以憬然矣!”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數中

其中;內中。《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數中一個後生,年紀二十五歲,姓 崔 名 寧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只見五六個人似公人打扮,腰裡掛著牌兒。數中一個看了 許宣 ,對眾人道:‘此人身上穿的,手中拿的,好似那話兒?’”

不期

(1)

(2)

沒有約定

不期而遇

(3)

不料;想不到

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西遊記》

常住

(1).佛教語。永存。《法華經》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蘇跋陀羅窣堵波》:“勿謂如來畢竟寂滅,法身常住。”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孔子說與楞嚴經合》:“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2).法無生滅變遷稱作常住。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示華嚴瓔珞啟》:“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南齊書·顧歡傳》:“此非所歸,歸在常住。”

(3).僧、道稱寺舍、田地、什物等為常住物,簡稱常住。《雲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孫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馮翊 《桂苑叢談·太尉朱崖辯獄》:“太尉 朱崖 出鎮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訴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隱用。”《水滸傳》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著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了。” 清 錢謙益 《揚州石塔寺復雷塘田記》:“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畝,寺僧開墾作常住田。”

(4).道觀中的主事者。《雲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師令其家各備香油為之焚香……常住亦為辦齋食供養。”

言歸

(1).回歸。言,助詞。《詩·周南·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一說為我歸。 毛 傳:“言,我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玄奘》:“ 奘 少離桑梓,白首言歸,訪問親故,零落殆盡。” 清 萬壽祺 《答武進劉十》詩:“亂瘼何畤已?言歸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詩:“泊泊歲將暮,言歸尚未能。”

(2).《詩·周南·葛覃》有“言告言歸”之句,因以“言歸”指《詩·葛覃》篇。 宋 蘇軾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放隊》:“羽觴湛湛,方陳《既醉》之詩,鼉鼓淵淵,復奏‘言歸’之曲。”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致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惲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里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蓮座

(1) 蓮花的底部,呈倒圓錐形

(2) 佛家語。指諸佛的蓮花座位

金容

(1).指金光明亮的佛像面容。 南朝 齊 王融 《法樂辭》之三:“金容涵夕景,翠鬢佩晨光。” 隋 江總 《優填像銘》:“毫光此遇,法相今逢,眸雲齒雪,月貌金容。”《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菩薩品變文(甲)》:“金容現而日月藏暉,神力呈而乾坤振動。”

(2).對神的尊稱。《封神演義》第五八回:“弟子奉師命,特懇金容大發慈悲,救援無辜生靈。”

永永

謂長遠;長久。《大戴禮記·公符》:“陛下永永,與天無極。” 唐 李翱 《於湖州別女足娘墓文》:“鬼神有知,汝骨安全,永永終古,無有後艱。”《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你家萬代香菸是永永不斷了。”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山大學開學致語》:“這精神則如日光,永永放射,無遠弗到。”

理本

至治的根本。 唐 白居易 《采詩以補察時政策》:“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 唐 韋展 《日月如合璧賦》:“天垂象兮至明,歷為功兮可久,重之斯實理本,輕之則為亂首。”

無二

(1).謂沒有異心。《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2).獨一無二。《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誅 成安君 ,徇 趙 ,脇燕,定 齊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萬,東殺 龍且 ,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漢書·谷永傳》:“將軍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 漢 王充 《論衡·恢國》:“前世龍見不雙,芝生無二,甘露一降。”

(3).沒有兩樣,相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個秀才情知是他父親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來察聽,三三兩兩幾處説來,一般無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諦視布灰之處,手跡足跡,宛然與生時無二。”

七字

指七言詩。 唐 元稹 《見人詠韓舍人新律詩因有戲贈》詩:“七字排 居敬 ,千詞敵 樂天 。” 唐 陸龜蒙 《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引 清 許可覲 《敘事解疑》:“ 仇長文 闈戰後,忽憶 青青柳 ‘有信欲傳’之句,題七字於扇頭,以贈 許丹忱 云:‘誰將十萬快腰纏,漫道 揚州 好著鞭,不謂秋來多客思,夢魂已到玉臺前。’”

因緣

(1) 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

洒家在五台山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水滸傳》

(2) 緣分

他倆真有因緣

辯才

善於辯論的才能

頗有辯才

詩詞推薦

  • 大人生日·其五

    蘇過宋代〕勿驚髀減帶圍帶,壽骨巉然正隱顴。不待期頤祝難老,固知穮蓘自豐年。僵松再蔚千齡葉,眢井新飛百尺泉。坐想
  • 風馬令

    王哲元代〕意馬擒來莫容縱。長堤備、鐺滴*玎。被槽頭、猢猻相調弄。攢蹄舉耳,早臨風、鐺滴*玎。椿上韁兒緊纏*。這
  • 八月十五夜雨中微有月色

    戴表元宋代〕雨色今夜別,映門白鮮鮮。隃知萬古月,自在最高天。天高無陰晴,月亦無虧圓。中間隔雲霧,頃刻變熊千。惟當
  • 小重山 喻牛子

    王哲元代〕堪嘆犢兒不喚牛。性如湍水急,碧波流。只知甘乳做膏油。長隨母,擺尾囗搖頭。漸漸騁無休。賓士山谷路,入溪
  • 簡潘義榮

    鄭剛中宋代〕高槐書記得綠陰書垂,見公隨詔趨丹墀。今茲疏梅弄香粉,公坐鯁切還棲遲。甘辭軟暖定整售,此獨難使壯者為。
  • 長安古意

    盧照鄰唐代〕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百丈
  • 進太宗

    徐賢妃唐代〕朝來臨鏡台,妝罷暫裴回。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
  • 日用

    陸游宋代〕舂穀灌園蔬,日長閒有餘。何妨忍揮汗,合藥施鄉閭。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明孺見遺之什

    李處權宋代〕世家傳子又傳孫,豈較前身與後身。知足已如倉庾民,忘懷真是葛天民。騎鯨又見詩無敵,射虎何須武絕倫。白屋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釋祖欽宋代〕鐵牛對對黃金角,木馬雙雙白玉蹄。明舉似君如未會,江南三月鷓鴣啼。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
  • 賜江南總河李奉翰

    乾隆清代〕南河任久熟經權,每助豫工更力宣。常近危仍勵汝志,不辭勞實致予憐。而今河復雖無事,益謹堤防戒有愆。兩字
  • 賦石廩峰

    張栻宋代〕巋然高廩倚晴天,獨得佳葉自古傳。多謝山中出雲氣,人間長與作豐年。
  • 南陽謝紫微輓詞三首

    梅堯臣宋代〕平昔聞嚴助,承明厭直廬。請章來未久,捐館遽何如。無復淮南諭,曾成太史書。蒼蒼不可問,揮涕望輀車。
  • 興州新開古東池

    蘇轍宋代〕山繞興州萬疊青,池開近郭百泉並。昔年種柳人安在,累歲開花藕自生。波暖跳魚聞樂喜,人來野鴨望船鳴。西還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
  • 贈趙六貞固二首

    陳子昂唐代〕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時邊朔寒,登隴思君子。東顧望漢京,南山雲霧裡。赤螭媚其彩,婉孌蒼梧泉。昔者
  • 江上

    孫蕡明代〕江上青楓初著花,客帆和月宿蒹葭。雲過疏雨數千點,臨水小村三四家。風起漁船依釣石,潮回歸雁認平沙。秋懷
  • 大水後得雪

    牟巘宋代〕蕭條籬落勝於村,還徑人稀早閉門。過眼風花才一瞥,到頭石筍只雙蹲。何妨歲惡詩仍好,那笑爐空火自存。笑詠
  • 謁金門

    王平子宋代〕書一紙。小砑吳箋香細。讀到別來心下事。蹙殘眉上翠。怕落傍人眼底。握向抹胸兒里。針線不忺收拾起。和衣和
  • 漫書

    石寶明代〕炎炎積暑意,耿耿抱深懷。雲含雨遲落,鳥呼風不來。疏林滯清響,幽客臥高齋。暄涼雖殊態,謀道詎雲乖。獨披
  • 紫光閣賜宴外藩即席成什

    乾隆清代〕柷起中和奏樂韺,肆筵紫閣午曦明。底須九𢷎遵朝典,惟是三巡聯眾情。新附烏孫來北漠,舊班雁仆熟西瀛。撫茲
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原文_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