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時不拘古今先成聖后成聖風動四方孰先孰後立功立德立言皆古之賢也
下聯:運無論升降見而知聞而知道原一貫可步可趨不憂不惑不懼何有於我哉
對聯備註:
(豐都聖賢祠,在豐都栗子寨,祀歷代名賢)
參考注釋
不拘
[whatever] 不論,不管
古今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後成
古代西域小國名。《漢書·匈奴傳下》:“ 狐蘭支 與 匈奴 共入寇,擊 車師 ,殺 後成 長。” 顏師古 註:“ 後成 , 車師 小國名也。”
風動
風動工具
四方
(1) [four directions of north,south,west and east]∶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quadrilateral]∶正方形或正方體
立功
[do a deed of merit;do a meritorious deed;make contribution;render meritorious service] 建功勞;做出貢獻
為國立功
立德立言
立德:指推行德政;立言:著書立說。指樹立有益於民的政教措施作為後世的典範並流傳後世。【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雖久不廢。”
【造句】: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方不枉生在聖明之時。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
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論
(1) [no matter what]∶不論;不管
無論天氣多么冷,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江河去游泳
(2) [don’t say]∶不要說;不用說
無論魏晉。——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論數十輩。——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棄者無論。——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升降
(1).登高與趨下。《魏書·安定王休傳》:“至乃居岡飲澗,井谷穢雜,昇降劬勞,往還數里。”
(2).上前與後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別有博射,弱弓長箭,施於準的,揖讓昇降,以行禮焉。”
(3).升進與黜退。 南朝 齊 張充 《與尚書令王儉書》:“從橫萬古,動默之路多端;紛綸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1).上升下降。《禮記·曲禮上》:“居喪之禮……升降不由阼階,出入不當門隧。” 宋 曾鞏 《請改官制前預選官習行逐司事務札子》:“以其位之升降,為其任之煩簡。”
(2).盛衰。《書·畢命》:“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蔡沉 集傳:“有升有降,猶言有隆有汚也。”《新唐書·呂才傳》:“故知榮辱升降,事關諸人,而不由於葬。”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大夫稱子》:“於此可以見世之升降焉,讀《春秋》者,其可忽諸?”
(3).指數量的增減。《新唐書·食貨志一》:“然是時天下戶未嘗升降。”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大錢》:“古今之言泉幣者多矣,是不可一貫,以其時之升降輕重也。”
(4).評議高低優劣。 象升 《<振素庵詩集>序》:“因與縱談詩道,升降流別,蓋十而合者又七八焉。”
(5).謂忐忑不安。《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
(1).上升下降。《楚辭·離騷》:“陞降以工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憑雲陞降,從風飄零。”
(2).官職的升遷與黜免。《明史·選舉志三》:“又以事之繁簡,與歷官之殿最,相參互覆,為等第之陞降。”《平山冷燕》第一回:“聖旨一宣,早有禮部尚書出班奏道:‘督學府縣官,即從得才失才為陞降,如此則是寓搜求於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礙制,庶為兩便。’”
知聞
(1).知悉;知道。 三國 魏 鍾會 《檄蜀文》:“各具宣布,鹹使知聞。” 唐 姚合 《送宋慎言》詩:“童稚便知聞,如今只有君。”
(2).通知,告知。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王遽謂曰:‘親家翁職守北土,信問不絶。卿但具書狀知聞,未用便來。’”
(3).訊息。 唐 張鷟 《遊仙窟》:“思神仙兮不可得,覓 十娘 兮斷知聞。”
(4).交結;交往。 唐 杜牧 《宣州留贈》詩:“為報眼波須穩當, 五陵 遊蕩莫知聞。”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 tang4子西 ﹞後以黨禍謫 羅浮 ,作詩云:‘説與門前白鷺羣,也須從此斷知聞,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剪燈新話·愛卿傳》:“妾即 羅氏 也。感君想念,雖在幽冥,實所惻愴,是以今夕與君知聞耳。”
(5).朋友。 唐 白居易 《黃石岩下作》詩:“教他遠親故,何處覓知聞。” 宋 陸游 《舟中作》詩:“湖海飄然避世紛,汀鷗沙鷺舊知聞。”
知道
(1) [know]∶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know road]∶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know;realize;be aware of]∶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一貫
[all along;consistent;persistent] 一向如此,從未改變
不惑
(1)
[without doubt;with full self-confidence]∶遇事能明辨不疑
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
(2)
[the age of 40]∶四十歲的代稱
四十而不惑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jin4瓶4梅》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馬步生風辭舊歲 世易新春喚牡羊
春聯,羊年,7字春聯對聯:憶長征告慰先烈香港回歸春盈禹甸
慶賀,15字對聯對聯:堂無案牘,室有琴書,莫訝斯人不出;
名人名家,壽聯對聯:觀九重予謚,即兩字受知,嚴執注,痛陳詞,此固非勉強;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尊重老師以就懿德 熱愛教育旨成豐功
教師節,8字對聯對聯:有成德者,有達材者,姑舍是;
名人名家,14字對聯對聯:宣微旨以明講席幾重曾鼎峙
書院,12字對聯對聯:西竺駐祥輪三摩合證 東南留淨業二諦俱融
名勝,揚州,康熙,9字對聯對聯:名郡冠東南,山連奉象,海環鎮定,江抱鄞慈,赫赫岩疆雄浙水;
名人名家對聯:窗花巧剪吉祥鼠 科技尊稱致富神
春聯,鼠年,7字春聯對聯:千秋浩氣輝華夏 萬樹聯花頌烈英
題贈,7字對聯對聯:遺愛遙傳三竺外; 吟魂應在二梅間。
輓聯,名人名家,8字對聯對聯:萬壑泉水沉寶磬 千峰雲影護禪關
名勝,泰山,7字對聯對聯:嘉榮前輩,何戡舊人,滿眼繁華歸稗史;
名人名家對聯:陽光下棵棵幼苗長成材 春風裡朵朵紅花吐芳菲
兒童節,10字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