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王弘祚傳》原文及翻譯

清史稿

原文:

王弘祚,字懋自,雲南水昌人。明崇禎三年舉人。自薊州知州遷戶部郎中,督餉大同。順治元年,授岢嵐兵備道。總督吳孳昌以弘祚籌畫軍餉,請仍留大同。中原初定,圖籍散佚。弘祚聰強習掌故,戶部疏請修賦役全書,以弘祚主其事。弘祚謂:“民不苦正供而苦雜派法不立則不畏吏不ze6*民不安閭閻菽帛之輸朝廷悉知之則可以艱難成節儉版籍賦稅之事小民悉知之則可以燭照絕侵漁。”栽定賦役,一準萬曆間法例,晚末苛細巧取,盡芟除之,以為一代程式。十年,擢戶部侍郎。時雲、貴尚為明守,孫可望據辰州。弘祚請於江南、江西、湖廣豐稔之地,采米穀、儲糧餉為進取計。又言:“黔國公沐天波世守雲南,得民心,其僚屬有散處江寧者,宜令往招天波為內應。貴州自都勻、黎平遠及厭遠、靖川,近為可望rou6*躪,宜加意撫綏,俾令歸化。冠服異制,勿驟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撫剿,下經略大學士洪承疇採行。十二年,疏請禁有司私派累民、將領冒名領餉,皆下部議行。十五年,賦役全書成,擢尚書,加太子少保。雲南平,迭疏上善後諸事,請開鄉試,慎署員,設重鎮,稽丁田,恤士紳,撫土司,寬新政。弘祚聞父母喪,疏乞解官奔赴,命在任守制。逾月,命出視事。聖祖即位,疏請歸葬,許之。旋諭促還朝。康熙三年,授刑部尚書,尋復還戶部。七年,戶部失察書吏假印盜帑,大學士班布爾善獨罪弘祚,坐奪官。八年,鰲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書。九年,以老乞休,命馳驛歸里,食原俸。弘祚中道疾作,僑居江寧。念木終事父母,輯永思錄,自號曰思齋。十一年,疏辭俸,諭曰:“卿在官著有勞績,引年乞休,賜祿頤養,毋固辭。“十三年,卒,賜祭葬,謚端簡。
(選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列傳五十.王弘祚》)

譯文/翻譯:

王弘祚,字懋自,雲南永昌人。明崇禎三年成為舉人。從薊州知州任上升遷為戶部郎中,奉令在山西大同督催軍餉。(清軍入關後降清。)順治元年,授任岢嵐兵備道。總督吳孳昌認為王弘祚善於籌調軍餉,請旨讓他仍留大同(為清軍籌措軍餉)。當時,清軍初定中原,圖書典籍等多有散失。王弘祚聰明好學,熟習掌故,戶部向朝廷建議山王弘祚主持修纂《賦役全書》。他說:“老百姓並不反對正當賦役,而苦於地方官吏加派的雜賦。法不確立則官吏無違法之’具,官吏無懼則百姓不得安寧。百姓繳納的糧帛賦稅數,朝廷都了解,就可以慎重形成節儉(之風)。編印記錄賦稅之書,讓百姓都知曉賦役定數,就可以明察杜絕官吏侵奪牟利朝廷裁定賦稅徭役,全部以明朝萬曆年間的賦役定額為標準,對明末形成的繁瑣、巧奪的苛捐雜稅細則,全部加以刪除,把這作為當朝的規定執行。順治十年,升為戶部侍郎。當時雲、貴一帶還是南明永曆政權的勢力範圍,孫可望據守辰州。(清軍欲派兵進攻,)他建議先在江南、江西、湖廣等富饒地區收儲糧谷,充裕軍餉,為進攻作準備。他說:“明黔國公沐天波世代居守雲南,很得民心,他的僚屬有散居在江寧一帶的,可派他們回雲南勸說沐天波作朝廷內應。貴州近從都勻、黎平,遠達慶遠、靖州一帶的百姓,受到孫可望的欺壓(心存不滿),朝廷應派人著意安撫,使百姓歸順。當地的民俗習慣及規制,不要急於更改。”皇帝認為他的建議對於安民剿敵很有助益,批轉給經略大學士洪承疇採納執行。十二年,他上疏請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賦役、禁止軍隊將領冒名多領糧餉,朝廷全都發給各部擬議施行。十五年,《賦役全書》修成,他被擢升為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雲南被平定後,王弘祚幾次上疏奏請處理後續的問題,提議開鄉試,選官吏,設重鎮,稽查戶口田畝,安撫土司和地方士紳,實行較寬鬆的政策。王弘祚聽到父母去世的訊息,上疏請求辭職奔喪,朝廷命他在職為父母守喪:,過了一個月喪期,命他赴任。康熙即位,王弘祚上疏請求回鄉安葬父母,康熙準許了。但不久就下令催促王弘祚還朝。康熙三年,調任刑部尚書,不久又任戶部尚書。康熙七年,戶部對書吏用假印章盜取國庫庫銀的事情事先沒有察覺,大學士班布爾善認為僅王弘祚,自失職罪,王弘祚被定罪罷官。康熙八年,鰲拜獲罪,王弘祚補為兵部尚書。九年,他以年老請求退休,康熙帝允準,賜馳驛(乘驛馬)歸鄉,仍享有原職俸祿。他返鄉途中患病,寄居於江寧。念及自己未能在父母去世之前盡奉養之責,輯成《永思錄》一書以表追思,自號“思齋”。十一年,他上疏辭掉官俸,康熙帝下旨安慰說:“卿為官很有政績,年老乞休,朝廷應該賜祿頤養大年,不要再推辭了。”康熙十三年去世,朝廷賜與祭葬,贈諡號“端簡”。
《清史稿·王弘祚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清史稿·王弘祚傳》原文及翻譯0
《清史稿·王弘祚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