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方舟傳》原文及翻譯

戴名世

原文: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遷江寧府,入上元縣學為諸生,受業於其父逸巢先生。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匯,發揮為義理之文,窮微闡幽,務明其所以然之故。當舟之世,天下文章靡矣。舟獨掃除時習而取法於古,深思自得,無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由是舟之文章名天下。
舟與其弟苞皆好學,日閉戶,謝絕人事,相與窮天人性命之故、古今治亂之源、義利邪正之辨,用以立身行己,而以其緒餘著之於文,互相質正,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示世,意度波瀾,各有其造極,人比之眉山蘇氏兄弟雲。
舟天性醇篤,孝於其親,既長,不異孺慕。逸巢先生嘗曰:“吾體未痛,二子已覺之;吾心未動,二子已知之。”其先意乘志如此。舟厭時俗齷齪,以名節自砥礪,謹法度,慎交遊,而留意經世之學。平生所為經畫區處,悉中肯綮。而性恬淡,不慕富貴。其所與友善,如高淳張自超,江寧龔纓,同縣戴名世、劉捷數人。而金陵風物甚關,花草妍麗,域之西北尤多園林之勝,嘗曰:“吾讀書之暇,與此數人者挈榼而往,盡醉而歸,以此終吾世足矣。”
舟少有嘔血之疾,壬未游京師,疾復作,尋歸,逾二年卒,年三十七。舟臨卒時,自取其文稿燒之,今行世者僅六十餘篇。
(選自《南山集》)

譯文/翻譯: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移居江寧府,進入上元縣縣學做學員,跟隨他父親方逸巢先生學習。十四五歲,就通曉了六經、各類史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文章。融會貫通,寫出講求經義、探求名理的文章,探究闡明微妙深奧的道理,一定要弄清它之所以這樣的原因。在方舟生活的時代,天下文章都講究華美,只有方舟掃除當時的陋習而向古人取法,深入思考,自己有所體會,不依賴模仿別人,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因此方舟的文章名聞天下。
方舟與他的弟弟方苞都喜好學習,每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辭謝交際應酬,一起窮究自然與人、人性與天命的關係,古今安定動亂的源頭,義利邪正的區別,用它來端正自身,約束自己的行為,在研究之餘寫成文章,互相質疑修正。有一個字沒有確定,就不敢把它給世人看。文章的意境風格、行文的起伏變化,各有各的完美境界,人們把他們兄弟倆比做眉山的蘇軾兄弟倆。
方舟天性淳樸篤實,對親人十分孝順,等到長大了,和兒時思念親人沒有不同。逸巢先生先生曾經說:“我的身體(還)沒有疼痛,(我的)二兒子已經覺察到了這點;我的心思(還)沒有動(過),(可)(我的)二兒子已經知道了我的心思。”他事先覺察親人的意向、情態,並按父母的想法做事。方舟厭惡世俗的齷齪,用名節來磨練自己,對行為準則、結交朋友很謹慎,並留意治理國家的知識和學問。方舟一輩子所做的籌劃、安排、處理的事情,都能點到要害之處。他性格恬淡,不羨慕榮華富貴。他結交的人都很友好和善,如高淳的張自超,江寧的龔纓,同縣的戴名世、劉捷等幾人。金陵的風光景物很美,花草美麗,金陵城西北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園林,方舟曾經說:“在我讀的空閒時間,和我這些朋友攜帶酒杯去那裡,全喝醉回家,以此在這裡度過終生足夠了。”
方舟年少的時候有吐血的病,壬申年遊歷京師病復發,不久,從京師回來。過了兩年,去世,終年三十七歲。方舟臨死時,親自取出自己的文稿燒掉。現在流傳世上的文章只有六十多篇。
戴名世《方舟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戴名世《方舟傳》原文及翻譯0
戴名世《方舟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