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趙抃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進士及第。濠守給士卒廩賜不如法,聲欲變,守懼。轉運使檄抃攝治之,州以無事。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溫成皇后之喪,劉沆以參知政事監護,及為相,領事如初。抃論其當罷,以全國體。吳充等相繼被逐。抃言其故,悉召還。呂溱等既出守,歐陽修等求郡。擴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紛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諂事權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時名臣,賴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出知虔州。虔素難治,護御之嚴而不苛,召戒諸縣令,使人自為治。令皆喜,爭盡力,獄以屢空。嶺外仕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其道里費。
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耳,苟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成都以戍卒為憂,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召見,勞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為朕行乎?”對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問?”
既至蜀,治益尚寬。有卒長立堂下,呼諭之曰:“吾與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師界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薨,年七十七。謚曰清獻。
(選自《宋史·趙擴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考中進士。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給士兵糧食和賞賜物品,士兵聲稱要發生兵變,郡守害怕。轉運使發公文讓趙抃暫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無事。擔任殿中侍御史,彈劾檢舉不迴避權貴幸臣,聲名嚴正,京城稱他為“鐵面御史”。溫成皇后的喪事,劉沆憑著參知政事的身份監領,等到劉沆擔任宰相,仍然兼任原來的職務。趙抃論述劉沆應當免去所兼任的職務,以保全國家體制。吳充等人相繼被貶逐。趙抃陳述事情緣故,都把他們召回朝廷。呂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後,歐陽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職。趙抃上疏說:“近來正直之士紛紛退離,是因為在朝中正直嚴肅,不能諂媚事奉權貴。”歐陽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當時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擔任益州知州。蜀地路途遠百姓軟弱,官吏肆意做違法之事,州郡公開相互饋贈。趙抃以身作則,蜀地風氣因此改變。擔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難於治理,趙抃治理虔州嚴厲而不苛刻,召集告誡各個縣令,讓他們各自治理。縣令都很高興,爭著盡力辦事,監獄因此常常沒有犯人。在嶺外任官的人死後,大多沒有辦法歸葬,趙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說:“做官的人家,有不能歸葬的,都從我這兒出去。”於是人們相繼而來,都給他們船隻,同時供應他們路途用。
神宗即位,召趙抃回朝任知諫院。舊例,親近大臣從成都還朝的,將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職,不擔任諫官。大臣對此疑惑,皇帝說:“我依靠他的諫議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沒有什麼關係。”等到謝思時,皇帝說:“聽說你一個人去蜀地,隨身帶一琴一鶴,為政簡略便易,也很稱職嗎?”因擔心成都守邊兵卒,趙抃就以大學士的身份擔任成都知州。皇帝召見,慰勞他說:“在此之前,沒有從政府中前去的,能夠為我出行嗎?”趙抃回答說:“陛下有話,就是法令,用得著問嗎?
到了蜀地後,治政更加提倡寬厚。有卒長站在堂下,趙抃叫來告訴他說:“我和你年紀相仿,我一個人來蜀地,為天子鎮撫一方。你也應該清正嚴謹地率領眾兵卒,等到部隊回去,得到剩餘資財拿著回家,為家室考慮可以了。”人們高興地互相轉告,沒有人敢作惡,蜀地州郡安然無事。劍州百姓私自偽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偽謀反叛遞上告,趙抃沒有把他們交付審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決,都從輕發落。毀謗的人認為他縱容叛逆黨徒,朝廷拿來全部案卷進行審閱,都與法令符合。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號為清獻。
《宋史·趙抃\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