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李尚隱傳》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
原文:
李尚隱,其先趙郡人,徙家京兆之萬年。弱冠明經累舉,補下邽主簿。時姚珽為同州刺史,甚禮之。景龍中,為左台監察御史。時中書侍郎、知吏部選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鄭愔同時典選,傾附勢要,逆用三年員闕,士庶嗟怨。尋而相次知政事。尚隱與同列御史李懷讓於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獄推究,竟貶黜之。時又有睦州刺史馮昭泰,誣奏桐廬令李師等二百餘家,稱其妖逆。詔御史按覆之,諸御史憚昭泰剛愎,皆稱病不敢往。尚隱嘆曰:“豈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為申明哉!”遂越次請往,竟推雪李師等。俄而崔湜、鄭愔等復用,尚隱自殿中侍御史出為伊闕令,懷讓為魏縣令。湜等既死,尚隱又自定州司馬擢拜吏部員外郎,懷讓自河陽令擢拜兵部員外郎。尚隱累遷御史中丞,時御史王旭頗用威權,嗜貪無厭,為士庶所患。會為仇者所訟,尚隱按之,無所容貸,旭遂得罪。尚隱性率剛直,言無所隱,處事明斷。其御下,豁如也。又詳練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記之,所在稱為良吏。十三年夏,妖賊劉定高夜犯通洛門,尚隱坐不能覺察所部,左遷桂州都督。臨行,帝使謂之曰:“知卿公忠,然國法須爾。”因賜雜彩百匹以慰之。俄又遷廣州都督,仍充五府經略使。及去任有懷金以贈尚隱者尚隱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轉京兆尹,賜爵高邑伯,入為大理卿,代王鉷為御史大夫。時司農卿陳思問多引小人為其屬吏,隱盜錢穀,積至累萬。尚隱又舉按之,思問遂流嶺南而死。尚隱三為憲官,輒去朝廷之所惡者,時議甚以此稱之。二十四年,拜戶部尚書、東都留守。二十八年,轉太子賓客。尋卒,年七十五,謚曰貞。
(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譯文/翻譯:
李尚隱,他的祖先是趙郡人,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萬年(今西安市)。年輕時通過了明經考試,多次被舉薦,補缺下邽主簿一職。當時姚珽擔任同州刺史,對他十分禮遇。景龍年間擔任左台監察御史。當時的中書侍郎、知吏部選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鄭愔一同主持選拔官吏之事,他們依附權貴,違規動用了三年的官員的缺額,官民怨恨。不久兩人相繼主持政事,李尚隱和同僚御史李懷讓一起在朝堂上彈劾他們,崔湜等人於是被關進牢獄查辦追究,最後他們被貶黜。當時又有睦州刺史馮昭泰,誣告桐廬縣令李師等二百多人,稱他們是妖逆,朝廷下詔讓御史調查核實。各位御史都害怕馮昭泰傲慢固執,都聲稱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隱嘆息說:“怎么能讓好人蒙冤受懲罰卻不還給他們清白呢!”於是越級請求前去,最終昭雪了李師等人的冤情。不久崔湜、鄭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隱調離殿中侍御史出京擔任伊闕縣令,李懷讓調任魏縣縣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後,李尚隱又從定州司馬被提拔為吏部員外郎,李懷讓從河陽縣令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李尚隱多次升遷後擔任御史中丞。當時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權,貪得無厭,被官民們所擔憂。恰巧王旭被仇家狀告,李尚隱查辦此事,一點也不寬恕,王旭於是被治罪。李尚隱生性率真剛直,說話從不隱瞞,處事明斷。他對待下級,非常豁達。(李尚隱)又精通舊例,近年來皇帝的詔書,都暗暗記在心裡,無論到哪裡都被稱為好官。十三年夏天,妖賊劉定高在夜裡侵犯洛門,李尚隱因為沒能覺察出部下和盜賊勾結,被貶為桂州都督。臨出發時,皇帝派人對他說:“我知道你公直忠誠,然而按照國法必須這樣做。” 於是皇帝賜彩色絹帛一百匹來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廣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經使。等他離任的時候,有一個人懷帶著金子要送給李尚隱,他堅決推辭,說:“我生性這樣,不可改變,並不是為了慎守‘四知’。”最終沒有接受。多次調動擔任京兆尹,賜給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擔任大理卿,替代王缺擔任御史大夫。當時司農卿陳思問用了許多小人做自己的下級官吏,暗地裡貪污錢財糧食,積累了好幾萬。李尚隱又檢舉查辦此事,陳思問於是被流放到嶺南而死。李尚隱三次擔任憲官,總是要清除朝廷上的壞人,當時的輿論多是由於這些事而稱讚他。二十四年,被任命為戶部尚書、東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賓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為“貞”。
《舊唐書·李尚隱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