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張立道傳》(二)原文及翻譯

元史

原文:

張立道字顯卿。年十七,以父任備宿衛。皇子忽哥赤封雲南王,往鎮其地,詔以立道為王府文學。雲南元帥寶合丁專制歲久,有竊據之志,忌忽哥赤來為王,設宴置毒酒中。立道聞之趨入見守門者拒之是夕王薨寶合丁遂據王座使人諷王妃索王印立道潛結義士約共討賊推一人走京師告變事頗露,寶合丁乃囚立道,將殺之。人匠提舉張忠結壯士夜劫諸獄,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御史大夫與告變人俱來。二人者遂與立道俱還,按寶合丁及王府官嘗受賂者,皆伏誅。賜立道金五十兩,以旌其忠,張忠等亦皆授官有差。中書以立道熟於雲南,奏授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佩金符。其地有昆明池,介碧雞、金馬之間,環五百餘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壞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僰之人雖知蠶桑。而未得其法,立道始教之飼養,收利十倍於舊,雲南之人由是益富庶。除中慶路總管。先是雲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為先師。立道首建孔子廟,置學舍,勸士人子弟以學,擇蜀士之賢者,迎以為弟子師,歲時率諸生行釋菜禮,人習禮讓,風俗稍變矣。行省平章賽典赤表言於朝,有旨進官以褒之。命立道為臨安廣西道宣撫使。籍兩江戶二十五萬有奇,以其籍歸有司。遷臨安廣西道軍民宣撫使。復創廟學於建水路,書清白之訓於公廨,以警貪墨,風化大行。入朝,值權臣用事,遂退居散地。條陳十二策,皆切當之務,帝嘉納焉。大德二年,立道以陝西行台侍御史拜雲南行省參政。視事期月,卒於官。 
(選自《元史•張立道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張立道字顯卿。十七歲時,因為父親任職的關係而備員宮中值宿警衛。皇子忽哥赤被封為雲南王,前往雲南鎮守,朝廷詔令任張立道為王府文學。雲南元帥寶合丁專權多年,有割據云南的野心,忌恨忽哥赤來雲南為王,設宴在酒中下毒。張立道聽到這件事,趕去求見(忽哥赤),守門的人阻攔他。當天晚上,雲南王去世。寶合丁於是占據了王座,派人去勸說王妃交出王印。張立道暗中聯合義士,共同誓約討伐賊人,選出一人趕赴京城報告事變情況。事情多有泄露,寶合丁就把張立道關押起來,準備處死他。人匠提舉張忠聯絡了一些壯士乘夜劫獄,救出張立道,一起逃亡到土蕃國,碰上皇帝派遣的御史大夫和前往京城報告情況的人一起前來。兩個人就和張立道一起回來,審查寶合丁和王府官員中曾接受賄賂的人,全部處死。皇帝賞賜張立道五十兩黃金,以表彰他的忠誠,張忠等人也授予不同的官職。中書省因為張立道熟悉雲南的情況,奏請授予張立道擔任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佩戴金符。雲南有昆明池,位於碧雞、金馬之間,方圓五百多里,夏季洪水突然到來,必定淹沒城市。張立道尋找到池水源頭,徵用兩千名民工治理它,疏通水道,獲得一萬多頃劣質土地,把它全部變成良田。、僰族人雖然懂得植桑養蠶,但沒掌握正確的方法,張立道就教他們正確的飼養方法,獲利比以前多了十倍,雲南人從此更加富庶。張立道被任命為中慶路總管。先前雲南人不知道尊崇孔子,奉祀王逸少為先師。張立道首先修建了孔子廟,建立學堂,勸告士人子弟學習,挑選蜀地士人中的賢人,迎接他們來做學生的老師,每年按時率領眾生員行釋菜禮儀,人們學習禮讓,風俗漸漸改變了。行省平章賽典赤上表向朝廷報告此事,皇帝下旨給張立道升官,以示表彰。任命張立道為臨安廣西道宣撫使。他登記了兩江二十五萬多戶人的戶籍,把這些戶籍交給有關官員。調任臨安廣西道軍民宣撫使。他又在建水路創建了廟學,在官府里立了為官清廉的訓條,來警誡官員貪污受賄,風氣大為好轉。後入朝,正好權臣當政,就退任閒散官員。張立道陳述了十二條時政對策,都是當世應該做的,皇帝嘉獎接納了。大德二年,張立道憑著陝西行台侍御史的身份被授予雲南行省參政。到任一個月,在任上去世。 
《元史·張立道傳》《元史·張立道傳》(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元史·張立道傳》(二)原文及翻譯0
《元史·張立道傳》(二)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