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呂公弼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①呂公弼字寶臣。賜進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運使。自寶元、慶曆以來,宿師備邊。既西北撤警,而將屯如故,民疲饋餉。公弼始通御河漕粟實塞下冶鐵以助經費移近邊屯兵就食京東。增城卒,給板築,蠲冗賦及民逋數百萬。
②改同群牧使,以樞密直學士知渭、延二州,徙成都府。其治尚寬,人疑少威斷。營卒犯法當杖,捍不受,曰:“寧以劍死。”公弼曰:“杖者國法,劍汝自請。”杖而後斬之,軍府肅然。英宗罷三司使蔡襄,召公弼代之。初,公弼在群牧時,帝居藩,得賜馬頗劣,欲易不可。至是,帝謂曰:“卿曩不與朕馬,是時固已知卿矣。蔡襄主計,訴訟不時決,故多留事。卿繼其後,將何以處之?”公弼頓首謝,對曰:“襄勤於事,未嘗有曠失,恐言之者妄耳。”帝以為長者。
③彗出營室①,帝憂之,同列請飭邊備。公弼曰:“彗非小變,陛下宜側身修德,以應天戒,臣恐患不在邊也。”
④神宗立,司馬光劾內侍高居簡,帝未決。公弼曰:“光與居簡,勢不兩立。居簡,內臣耳,而光中執法,願陛下擇其重者。”帝曰:“然則當奈何?”公弼曰:“遷居簡一官,而解其近職,光當無爭。”從之。知太原府。韓絳宣撫秦、晉,將取囉兀城,令河東發兵二萬,趣神堂新路。公弼曰:“虜必設伏以待我。永和關雖回遠,可安行無患。”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伏,詔褒之。
選自《宋史·列傳第七十》
[注]①營室:二十八星宿之一。

譯文/翻譯:

①呂公弼,字寶臣。賜進士出身,多次升遷任直史館、河北轉運使。從寶元、慶曆年間以來,一直駐紮軍隊防備邊患的發生。西北方向的軍情解除以後,卻仍然一如既往地把軍隊屯紮在那兒,百姓因供給糧餉很睏乏。呂公弼先是疏通了御河,漕運大批軍糧到邊塞,然後又通過冶鐵收益來補充軍餉;並把接近邊塞駐紮的(部分)屯兵移撤到京東生活;又增加建城的士兵,供給他們建城的工具讓他們修建城池(減少了百姓的徭役);又免除了多餘的賦稅並減免了百姓拖欠的數百萬債務。
②改任同群牧使,憑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掌管渭、延二州,後又改任成都府。他治理州郡崇尚寬厚,有些人懷疑他缺乏威嚴、不夠果斷。有一個營卒犯了法,判處杖刑,這個營卒強橫地不願接受,說:“我寧願被劍殺死(也不受杖刑)。”呂公弼說:“杖刑是按國法(你該受的),劍殺是你自己要求的。”施行杖刑後殺了他,這使得軍政各方的人都對他恭敬謹慎。英宗罷免了三司使蔡襄,召見呂公弼取代他。當初,呂公弼在群牧司時,英宗還是藩王,得到皇上賞賜的馬很不好,想要換一匹好的,呂公弼沒有同意。到這時,英宗對呂公弼說:“愛卿先前不給我(調換)馬,那時我就了解你了。蔡襄主管三司使政事,訴訟的案件不能及時決斷,所以留下很多事情(不能及時處理)。愛卿接替他的工作後,將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對待這種情況?”呂公弼叩頭辭謝,回答說:“蔡襄對政事很勤勉,從來沒有荒廢和失誤,恐怕這樣評論他並不妥當吧。”皇帝認為他是寬厚仁愛的人。
③有彗星在營室星出現,英宗對此很憂慮,同朝官員請求整頓邊境防務(以備戰)。呂公弼說:“彗星出現不是小變,陛下您應當心有戒懼,修養德性,來回應上天的警戒,我擔心禍患不在於邊境啊。”
④神宗即位,司馬光彈劾內侍高居簡,皇帝未有決斷。呂公弼說:“司馬光與高居簡勢不兩立。高居簡只是內侍而已,而司馬光在朝中執政,希望陛下選擇更重要的人。”皇帝說:“既然這樣,那么應該怎么辦?”呂公弼說:“給高居簡升一個官,而解除他接近您的職務,司馬光應該就不會再有爭執了。”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呂公弼掌管太原府,韓絳任秦、晉宣撫使,準備奪取囉兀城,讓河東出兵兩萬,從神堂新路走。呂公弼說:“敵人一定會設伏來迎擊我們,永和關雖然迂迴繞遠,但可以安然行軍無隱患。”於是從永和關出兵。不久從新路走的援兵果然遭遇伏兵,皇帝下詔褒獎呂公弼。
《宋史·呂公弼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呂公弼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呂公弼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