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學校》原文及翻譯

黃宗羲

原文:

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聖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蓋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是故養士為學校之一事,而學校不僅為養士而設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於朝廷。天子榮之,則群趨以為是;天子辱之,則群擿以為非。簿書、期會、錢穀、戎獄,一切委之俗吏。時風眾勢之外,稍有人焉,便以為學校中無當於緩急之習氣。而其所謂學校者,科舉囂爭,富貴薰心,亦遂以朝廷之勢利一變其本領,而士之有才能學術者,且往往自拔於草野之間,於學校初無與也。究竟養士一事亦失之矣。
於是學校變而為書院。有所非也,則朝廷必以為是而榮之;有所是也,則朝廷必以為非而辱之。偽學之禁,書院之毀,必欲以朝廷之權與之爭勝。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學校與朝廷無與其繼也朝廷與學校相反不特不能養士且至於害士猶然循其名而立之何與?
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宋諸生伏闕搥鼓,請起李綱②。三代遺風,惟此猶為相近。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將見盜賊奸邪懾心於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論者乃目之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黨人,編管③陳、歐,正坐破壞學校所致,而反咎學校之人乎!
(選自黃宗義《明夷待訪錄》)
「注」①黃宗義: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寧波餘姚人,曾為東林黨人,是“復社”領導人之一。②李綱:字伯紀,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罷官。③編管:宋代官吏得罪謫放,編入當地戶籍加以管束。

譯文/翻譯:

學校是用來培養人オ的。不過古代聖王設定學校的用意不止如此,還要讓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學校,這樣設定學校的意圖才能得到完全實現。這樣說的意思並不是指朝廷會議、發布政令、尊養老人、撫恤孤兒、計檢戰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時檢閱將士、審理重要案件時召集吏民、舉行重要祭祀之時祭莫始祖等等,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舉行。而且無論朝廷之上,還是民間之中,都要經過學校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大家都有詩書中所蘊含的那種寬厚的氣象。天子認可的未必對,天子否定的未必錯,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態度來判斷是非,而把判斷是非的任務交給學校的公論。所以培養士人固然是學校的職責之一,但是學校並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士人而設定的。
夏商周三代以後,天下事的是非對錯完全由朝廷來判斷。天子讚揚過的,大家就全都認為是對的;天子貶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錯的。文書、限期、賦稅、司法等等,全都交給庸俗的胥吏去處理。在這種風氣之外,偶爾有稍具才千的人出現,也會認為學校這種地方不與什麼要緊的事情相符。其實他們所說的學校,不過是為了科舉考試而喧囂爭競,一心想爭取功名富貴之地,所以他們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權勢和利益改變了學校的本來意義,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學問的讀書人,往往從民間自行崛起,與學校壓根就沒有什麼關係。說到底,學校就連培養人才這一點作用也失掉了。
於是學校一變而為書院。可是,書院中人認為不對的,朝廷一定會認為是對的並且加以表彰;書院中認為正確的,朝廷一定會認為是錯的並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謂“偽學”,或者禁毀天下書院,都是用政治權力來與書院爭勝。就連不肯出來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罰,指責這些人:“這是帶領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開始的時候,學校與朝廷沒有關係,後來,朝廷跟學校事事相反。學校不但不能培養人オ,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場所,這樣的話,朝廷還要沿襲前代的名目而設立學校乾什麼呢?
東漢有太學生三萬人,敢於發表正直深刻的言論,即使是面對豪強也從不隱瞞迴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懼他們的批評。宋代的太學生聚集到宮門之外,擂鼓上書,請求起用李綱。這兩件事還算接近於三代的風氣。如果當時在朝廷當政的那些人,認同太學生的是非判斷,一定可以使盜賊奸邪們屈從於正氣的權威!皇位得以安穩,國家能夠保全。但是很多人卻把東漢、宋代太學生做的這些事情看成是亡國的表現,卻不知道國之所以滅亡,正是由於收捕黨人,打壓言論、拘禁**陳、歐,破壞學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反而責備學校的學生呢!
黃宗羲《學校》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黃宗羲《學校》原文及翻譯0
黃宗羲《學校》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