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樊川文集》之《張保皋鄭年傳》原文及翻譯

杜牧《樊川文集》

原文:

新羅人張保皋、鄭年者,自其國來徐州,為軍中小將。保皋年三十,年少十歲,兄呼保皋。俱善鬥戰,騎而揮槍,其本國與徐州無有能敵者。年復能沒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齒,年以藝,常齷齪不相下。
後保皋歸新羅,竭其王曰:“遍中國以新羅人為奴婢,願得鎮清海,使賊不得掠人西去。”其王與萬人,如其請,自大和後,海上無鬻新羅人者。保皋既貴於其國,年錯寞去職,饑寒在泗之漣水縣。一日言於漣水戍將馮元規曰年欲東歸乞食於張保阜元規曰爾與保皋所扶何如奈何去取死皋乎年曰饑寒死不如兵死快況死故鄉邪年遙去。至謁保皋,保皋飲之極歡。飲未卒,其國使至,大臣殺其王,國亂無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與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禍難。”年至其國,誅反者,立王以報。王遂征保皋為相,以年代保皋。
天寶安祿山亂,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以祿山從弟賜死,詔郭汾陽代之。後旬日,復詔李臨淮持節分朔方半兵東出趙、魏。當思順時,汾陽、臨淮俱為牙門都將,將萬人,不相能,雖同盤飲食,常睇相視,不交一言。及汾陽代思順,臨淮欲亡去,計來決,詔至,分汾陽兵東討,臨淮入請日:“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陽趨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國亂主遷,非公不能東伐,豈懷私忿時耶!”悉詔軍吏,出詔書讀之,如詔約束。及別,執手泣涕,相勉以忠義。訖平劇盜,實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後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積忿,知其心,難也;忿必見短,知其材,益難也,此保皋與汾陽之賢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貴我賤,我降下之,不宜以舊忿殺我。”保皋果不殺,此亦人之常情也。臨淮分兵詔至,請死於汾陽,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於己,年且寒飢,易為感動。汾陽、臨淮,平生抗立,臨淮之命,出於天子,榷於保皋,汾陽為優。此乃聖賢遲疑成敗之際也,彼無他也,仁義之心與雜情並植,雜情勝則仁義滅,仁義勝則雜情銷,彼二人仁義之心既勝,復資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稱周、召為百代人師,周公擁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聖,召公之賢,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義之心,不資以明,雖召公尚爾,況其下哉。
(選自杜牧《樊川文集》)

譯文/翻譯:

新羅人張保皋、鄭年,從他們的國家來到徐州,擔任唐軍中的軍校。保皋三十歲,鄭年比他小十歲,稱保皋為兄長。兩人都英勇善戰,躍馬揮槍,他們本國和徐州沒有人能和他們匹敵的。鄭年(擅長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連游五十里都不會嗆一口水。較量兩人的勇力與強壯,保皋稍稍比不上鄭年。保皋仗著年齡大,鄭年仗著武藝高,常常意見不合,互不相讓。
後來保皋回到新羅,拜見國王說:“整箇中國都把新羅人當奴隸,請讓我鎮守清海要塞,讓那些海盜再不能擄掠新羅人到西邊去。”新羅王同意了他的請求,給了他一萬人,從大和後,海上沒有再販賣新羅人的了。保皋在新羅顯貴後,鄭年卻窮困潦倒丟了官,在泗州漣水縣忍飢挨餓。一天,他對漣水守將馮元規說:“我打算回新羅,投靠張保皋。”元規說:“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辦?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鄭年說:“餓死凍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況是死在故鄉呢!”鄭年於是離開(漣水)。到新羅拜見保皋,保皋請他喝酒,(兩人)非常歡洽。酒還沒喝完,新羅國使者到來,說大臣殺了國王,朝廷混亂無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給鄭年,握著鄭年的手流著淚說:“除了你誰都不能平定叛亂。”鄭年到了國都,殺了叛徒,扶立新王,並上奏(保皋派他前來平亂的)情況。新王於是徵調保皋做宰相,讓鄭年代替保皋的原職。
天寶間安祿山作亂,朔方(唐方鎮名)節度使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弟而被賜死,(皇帝)下詔令郭子儀代理安思順的職位。十天后,又下詔命李光弼持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分領朔方的一半兵力向東出兵趙州、魏州。安思順在位時,郭、李都是牙門都將,統率萬人,不相契合。雖在一起吃飯,卻不正眼看對方,彼此不說一句話。等到郭子儀代理安思順的職位後,李光弼想逃離,主義還沒定下來,詔書已到,要他分領郭子儀的兵力向東平叛。李光弼入府請求說:“我本就心甘情願(以死報國),只是請求免除我妻兒的死罪。”郭子儀疾步下座,握著他的手上堂並坐,說:“如今國家動亂皇上離京避亂,除了您沒人能夠領兵東討,現在哪是心懷私怨的時候呢?”召集全部軍吏,拿出詔書宣讀,一切安排都遵照詔書的命令,到離別時,兩人握手流淚,互相勉勵對方用忠義報國。最後平定大盜,實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勞。
了解對方無背叛之心,了解對方有能力擔當重任,這才不會懷疑他,可以放心將兵力分給他。(如果)一向懷有怨憤,了解對方的心就難了;心懷怨憤,必然只能發現對方的短處,要發現對方的才能就難了。在這方面,保皋與郭子儀的賢明可說是不相上下的。保皋任用鄭年是由自己做主,鄭年當時正饑寒交迫,容易被感動。郭子儀、李光弼,一直實力相當,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較,郭子儀做得更好。這就是聖賢之人做事成敗的關鍵,沒有其他的原因,每個人都是仁義之心與個人的私情雜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雜念超過仁義之心那么仁義之心就沒有了,如果仁義之心超過私情雜念那么私情雜念就沒有了,郭子儀和張保皋二人的仁義之心都超過了私情雜念,並且頭腦明智,所以最後成功了。
世人都尊稱周公召公為百代先師,周公輔助成王,但召公懷疑他的用心。憑藉周召的聖明賢能,周公年輕時扶助文王,年老時輔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僅有仁義之心,但沒有明智的頭腦,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於猜疑),更何況不如他的人呢!
杜牧《樊川文集》之《張保皋鄭年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杜牧《樊川文集》之《張保皋鄭年傳》原文及翻譯0
杜牧《樊川文集》之《張保皋鄭年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