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袁高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①高字公頤。少慷慨有節尚。擢進士第。代宗時,累遷給事中。建中中,拜京畿觀察使,坐累貶韶州長史,復拜給事中。
②德宗將起盧杞為饒州刺史,高當草詔,見宰相盧翰、劉從一曰:“杞當國,矯誣陰賊,斥忠誼,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①。朝廷不置以法才示貶黜今還授大州天下其謂何?”翰等不悅,命舍人作詔。詔出,高執不下,奏曰:“陛下用杞為相,出入三年,附下罔上,使陛下越②在草莽,群臣願食其肉且不厭。漢法,三光不明,雨旱不時,皆宰相請罪,小者免,大者戮。杞罪萬誅,陛下赦不誅,止貶新州,俄又內移,今復拜刺史,誠失天下望。”帝曰:“杞不逮,是朕之過。朕已再赦。”答曰:“杞天資詭險,非不逮,彼固所余。赦者,止赦其罪,不宜授刺史。願問外廷,並敕中人聽於民。若億兆異臣之言,臣請前死。”諫官亦力爭帝前。帝曰:“與上佐可乎?”群臣奉詔。翌日,遣使慰高曰:“朕惟卿言切至,已如奏。”太子少保韋倫曰:“高言勁挺,自是陛下一良臣,宜加優禮。”
③貞元二年,帝以大盜後關輔百姓貧,田多荒蕪,詔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勸課。量地給牛,不滿五十畝不給。高以為聖心所憂,乃在窮乏。今田不及五十畝即是窮人,請兩戶共給一牛。從之。卒,年六十,中外悵惜。憲宗時,李吉甫言其忠謇③,特贈禮部尚書。
(選自《新唐書·第四十五》)
①疣痏:瘡痍。②越:流亡。③忠謇:忠誠正直。
譯文/翻譯:
袁高字公頤。年少的時候充滿正氣有志節。考中進士。代宗時,多次升遷至給事中。德宗中期,授予京畿觀察使。因為受牽累被貶韶州長史,又復官授予給事中。
德宗將要起用盧杞擔任饒州刺史,袁高主持擬寫詔書。他拜見宰相盧翰、劉從一說:“盧杞主持國家(事務)或掌握國家大權,假託君命誣陷無辜,暗中殘害。他排斥忠義人士,輕視光明磊落的人,顛倒自然常規,使宗廟失守,天下瘡痍。朝廷不依法處置他,剛剛貶黜,現在又授予大州刺史,天下人會議論什麼呢?”盧翰等人不高興,命令門客擬寫詔書。詔書擬好後,袁高扣下不下達,上奏說:“陛下用盧杞擔任宰相,出入朝廷主政三年,他附和偏袒下官,蒙蔽陛下,讓陛下在民間流亡,群臣想要吃他的肉都不滿足。依據漢法,日月星三光不亮,雨旱不適時,都是宰相需要請罪的,罪責小的被免官,罪責大的被殺戮。盧杞罪當萬死,陛下赦免他不死,只貶到新州,不久又向內調動,現在又授予饒州刺史,確實讓天下人失望。”皇帝說:“盧杞的過失沒有到那種程度,是我的過錯。我已經兩次赦免他了。”袁高回答說:“盧杞天性詭詐奸險,不是不到那種程度,他的過失本來就超過那種程度。赦免,也只是赦免他的罪,不應該授予他刺史這個官。希望你問問朝臣,並下令宦官傳達給百姓。如果百姓同我說的不一樣,我請求上前受死。”諫官也在皇帝面前力爭。皇帝說:“授予盧杞上佐可以嗎?”群臣接受詔令。第二天,皇帝派遣使臣慰問袁高說:“我認為只有你的話切直盡理,已經按你上奏的做了。”太子少保韋倫說:“袁高的話剛直,自然是陛下的一個好臣子,應該給予優待。”
貞元二年,皇帝因為國亂之後,關中和三輔地區百姓貧窮,田地多荒蕪,下詔各個行政區徵用耕牛,委託京兆府勉勵督促這件事。關中和三輔地區量地給牛,不滿五十畝地不給牛。袁高認為皇帝所擔心的是窮苦的老百姓。現在田不足五十畝的就是窮人,他請求兩戶窮人給一頭牛,皇帝聽從了他。袁高去世的時候,六十歲,朝廷內外深感惋惜。憲宗時,李吉甫稱讚袁高忠心正直,朝廷特別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新唐書·袁高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