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劉筈傳》原文及翻譯
金史
原文:
劉筈,兗國公彥宗次子,幼時以蔭隸閣門,不就,去從學。蕭妃攝政,賜筈進士第,授尚書左司員外郎,寄班閣門。天輔七年,太祖取燕,筈從其父兄出降,遷尚書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監。太祖崩,宋、夏遣使弔慰,凡館見禮儀皆筈詳定。遷衛尉少卿,授西上閣門使,仍從事元帥府。元帥府以便宜從事,凡約束廢置及四方號令多從筈之畫焉。
天會四年,授左諫議大夫。秋,復南征,權中書省樞密院事。丁父憂,明年起復,直樞密院事加給事中。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駕儀仗筈討論者為多。皇統二年,充江南封冊使,假中書侍郎。既至臨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宮”,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宮,非也。”請去榜而後行禮。宋人驚服其有識,欲厚賄說之,奉金珠三十餘萬,而筈不之顧。皆嘆曰:“大國有人焉。”
七年,帥府議於館陶築三城,有警即令北軍入居之。筈曰:“今天下一家,孰為南北?設或有變,軍人入城,獨能安耶?當嚴武備以察奸,無示彼此之間也。”其後,竟從筈議。陝西邊帥請完沿邊城郭以備南寇,筈曰:“我利車騎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則勞民而結怨。況盟已定,豈可妄動?”遂罷之。
九年九月,拜平章政事,封吳國公。天德二年,拜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封鄭王。未幾以疾求解政務授燕京留守居數月乞致仕。詔曰:“不為暗於臨事,不為諂於事君。未許告歸,姑從解職。”筈因慚懼而死,年五十八。
(節選自《金史·列傳第十六》)
譯文/翻譯:
劉筈,兗國公劉彥宗的次子,幼年時憑藉恩蔭在禮儀司閣門當值,沒有上任,離職求學。蕭妃代理政事,賜劉筈進士及第,授官尚書左司員外郎,在閣門任職。天輔七年,太祖攻取燕地,劉筈跟隨他的父兄出城投降,被升任為尚書左司郎中。天輔八年,授予殿中少監之職。太祖駕崩,宋、夏派遣使節慰問,所有的館見禮儀都由劉筈詳細制定。升為衛尉少卿,授予西上閣門使之職,又擔任元帥府從事。元帥府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行事,所有的規定制度官吏任免以及四方的號令大多聽從劉筈的謀劃。
天會四年,授予左諫議大夫之職。這一年秋季,又向南方出征,代理中書省樞密院事。為父親守喪,第二年受召復職,任職樞密院事加封給事中。天眷二年,改官為左宣徽使,熙宗駕臨燕地,車駕儀仗方面劉筈提出意見很多。皇統二年,擔任江南封冊使,代理中書侍郎。到了臨安之後,宋人在他的住所掛上題有“行宮”二字的匾額,劉筈說:“還沒有接受冊封詔命,卻把這裡命名為行宮,這是不對的。”要求撤除匾額而後才舉行禮儀。宋人驚嘆佩服他有見識,想要用豐厚的禮物遊說他,獻上三十餘萬金珠,但筈對那些財物沒有看上一眼。大家都感嘆曰:“大國有人才啊!”
天眷七年,元帥府商議在館陶建三座城郭,有警報就讓北軍入城守衛。劉筈說:“現在天下是一家,哪裡分什麼南北?假如有變故,軍人入城守衛,難道能穩定局面嗎?應當整頓軍備來監督防備奸人,不要把彼此的隔閡讓人看出來。”這之後,最終採納了劉筈的建議。陝西邊帥請求修整沿邊的城郭來防備南來的襲擾者,劉筈說:“我方在車騎進攻方面有利但在據城守衛方面不利,現在築城而守,就會使民眾勞累而起怨恨之心。何況盟約已經確定,怎么能輕舉妄動?”最終沒做這件事。
天眷九年九月,劉筈被授予平章政事之職,封為吳國公。天德二年,授予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進封為鄭王。不久,因病請求解除政務,授官燕京留守。過了幾個月,請求告老歸鄉。皇上下詔說:“在面臨大事時不昏昧,在侍奉君主時不諂媚。不允許告老歸鄉,姑且按你意願解除職務。”劉筈因而慚愧畏懼而死,終年五十八歲。
《金史·劉筈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