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楊言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楊言,字惟仁、鄞人。正德十六年進士。授行人。嘉靖四年擢禮科給事中。奸人何淵請建世室。言與廷臣爭,不聽。言復抗章曰:祖宗身有天下大寶也君也獻皇帝舊為薄王小宗也臣也以臣並君亂天下大分以小宗並太宋千天下正統獻帝雖有盛德,非若周文、武創王業也,欲襲世室名,舛矣。如以獻帝為自出之帝,是前無相宗;以獻帝為禰而宗之,是後無孝、武二帝。陛下前既罪醫士劉惠之言,今乃納淵之說。前既俞禮卿席書之議,今乃佛書之言。臣不知其何謂也。”楊一清召人內閣,言請留之三邊。特旨拜張璁兵部侍郎。言以璁貪佞險躁,且新進,未更國家事,請罷璁,並劾吏部尚書廖紀引匪人。同官解一貫等亦諫。皆不納。有投匿名書御道者,言請即燒之,報可。六年,錦衣百戶王邦奇借哈密事請誅楊廷和、彭澤等,下部議,未覆,而邦奇復誣大學士費宏、石瑤陰庇廷和,詞連廷和子主事惇等,將興大獄。言抗疏曰:“先常晏駕,江彬手握邊軍四萬,圖為不軌。廷和密謀行誅,俄頃事定,迎立聖主,此社稷之勛也。縱使有罪,猶當十世宥之。今既以奸人言罷其官、戍其長子矣,乃又聽邦奇之誣而盡逮其鄉里、親戚,誣為蜀黨,何意聖明之朝,忽有此事?至宏、瑤乃天子師保之官,百僚之表也。邦奇心懷怨望,文飾奸言,詬辱大臣,熒惑聖聽。若窮治不已,株連益多,臣竊為國家大體惜也。”書奏,帝震怒,並收系言,親鞫於午門。群臣悉集。言備極五毒,折其一指,卒無撓詞。既罷,下五府九九卿議。鎮遠侯顧仕隆等覆奏邦奇言皆虛妄,帝責仕隆等徇情。然獄亦因是解,謫言宿州判官。御史程啟充請還言舊任,不聽。稍遷溧陽知縣,歷南京吏部郎中。坐事再謫知夷陵。言為吏,多著聲績。溧陽、夷陵皆祠祀之。
(節選自《明史·楊言傳》

譯文/翻譯:

楊言,字惟仁,鄞縣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授官行人。嘉靖四年(1525)提升為禮科給事中。奸人何淵請求建立明堂宗廟。楊言與廷臣一起爭辯這件事,皇帝不聽。楊言又抗章說:“祖宗身有天下,是大宗,是君。獻皇帝舊為藩王,是小宗,是臣。以臣與君並列,亂天下大分。以小宗與大宗並列,冒犯天下正統。獻帝雖然有盛德,不是周文王、武王那樣創立王業,想襲宗廟的名分,是錯亂啊。如果以獻帝為自出之帝,那么他以前就沒有祖宗;以獻帝為禰而宗之,那么他以後就沒有孝、武二帝。陛下先前既然認為醫士劉惠的言論有罪,現在又採納何淵所說的。先前既然許可禮卿席書的提議,現在又以席書的話為乖戾。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楊一清被召進入內閣,楊言請求將他留在三邊。皇帝特別降旨拜封張璁為兵部侍郎。楊言說張璁貪財巧佞、輕薄浮躁,而且是新升的官,沒有經歷過國家大事,請求罷去張璁,並且彈劾吏部尚書廖紀引薦非人。同官解一貫等也這樣諍諫。皇帝都不採納他們的諫言。有投匿名書御道的,楊言請求立即將書燒毀,皇帝同意。
六年(1527),錦衣百戶王邦奇借哈密之事,請求誅殺楊廷和、彭澤等人,下到刑部討論,尚未回復,而王邦奇又誣告大學士費宏、石王缶暗中庇護楊廷和,言詞牽連到楊廷和的兒子主事楊惇等人,準備大興監獄。楊言抗疏說:“ 先帝死亡,江彬手中掌握邊軍四萬,圖謀不軌。楊廷和密謀誅殺(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來,迎立聖主,這是社稷的功勳。即使有罪,也應當寬大處理他十世。現在既因奸人的話罷去他的官職,讓他的守戍邊關,而又聽信王邦奇的誣告,全部逮捕他的鄉里、親戚,誣他為蜀黨,怎么能料到在聖明之朝,忽然有這種事情。至於費宏、石王缶都是天子老師保傅之官,百官的表率。王邦奇對他們心懷怨恨,文飾奸言,詬辱大臣,蠱惑聖上視聽。如果對楊廷和徹底查辦不停止,株連日益增多,我私下為國家大局感到惋惜。”奏書交入朝廷,皇帝大為震怒,-並收囚楊言,親自在午門審訊楊言。群臣都集合在這裡。楊言受完五毒之刑,並被折斷一指,始終沒有屈服之詞。之後,下到五府九卿討論。鎮遠侯顧仕隆等人復奏王邦奇的話都是虛妄的,皇帝斥責顧仕隆等人徇私情。但是官司也因此而解,謫貶楊言為宿州判官。御史程啟充請求恢復楊言舊職,皇帝不聽。他稍後遷為溧陽知縣,歷任南京吏部郎中。因事他再次被謫貶為夷陵知縣。楊言做官,多有顯著聲望政績。溧陽、夷陵兩地都立有祠紀念他。
《明史·楊言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楊言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楊言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