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孫交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孫交,字志同,安陸人。授南京兵部主事,為尚書王恕所知。弘治初,恕入吏部,薦授稽勛員外郎,歷文選郎中。居吏部十四年,於善類多所推引。大同有警,命經略黃花鎮諸邊。增垣塹,廣樹藝,制敵騎馳突。永樂時,歲遣隆慶諸衛軍採薪炭。其後罷之,令歲輸銀二萬兩,軍重困。交奏免之。 
尚書張彩附劉瑾,交數規切。彩怒,調之南京。瑾敗,召拜戶部尚書。時征討流寇,調度煩急,仍歲凶,正賦不足,交區畫適宜。四方告飢,輒請蠲租遣振,以故民不至甚敝,而小人用事者皆不便之。帝欲以太平倉賜幸臣裴德,雲南鎮守中官張倫請采銀礦,南京織造中官吳經奏費乏,交皆力爭。八年六月,中旨與禮部尚書傅珪並致仕。言官多請留,不報。 
世宗在潛邸知交名,甫即位,召復故官。首請帝日讀《祖訓》,言動悉取準則,經筵日講寒暑勿輟。帝褒納焉。或議遷顯陵天壽山交言山陵事重太祖欲遷仁祖於鐘山慮泄靈氣而止具載《皇陵碑》事乃止武宗侈汰之後,庫藏殫虛。交裁冗食,定經制,宿弊為清。然事涉中官者,帝亦不能盡從也。嘗會廷臣議發內帑給軍廩官俸,已報可,為中官梁諫等所沮。交言:“宮府異同,令出復反,非新政所宜。”不聽。 
正德中,上林苑內臣至九十九人,侵奪公私地無算。帝即位,命留十八人,如弘治時。已復傳奉至六十二人,交乞汰如初,且盡歸侵奪地。報許。 
交年已七十,連章乞罷。帝輒慰留,遣醫視療。請益力,乃許之。手詔加太子太保,馳驛。令子編修元侍行,有司時存問,給食米輿隸,復賜道里費。卒年八十,謚榮僖。 
(選自《明史·孫交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孫交,字志同,安陸州(鍾祥)人。任南京兵部主事,受到尚書王恕的賞識。弘治初年,王恕進入吏部,推薦孫交當了稽勛員外郎,又做過文選郎中。他前後在吏部任職14年,推薦、引進過不少優秀的人。大同發生戰事,孝宗命令他前往經略黃花鎮等邊塞。他增修城牆、戰壕,到處栽種樹木,遏制敵人騎兵的快速突襲。永樂年間,每年派隆慶衛所的軍隊伐木燒炭。後來廢除了這種命令,讓他們每年支出20000兩白銀做抵押,這些部隊在經濟上陷入嚴重困難。孫交向朝廷申請免除了這項命令。 
吏部尚書張彩追隨劉瑾,孫交多次懇切地規勸他。張彩惱了,就把他調往南京去了。劉瑾倒台後,他被召回朝當了戶部尚書。當時朝廷正在征討流寇。當時錢糧的徵調繁瑣而且緊急。災荒也還在繼續,而且賦稅收入不足,孫交還是恰當地作了謀劃和處理。各地報上饑荒災情,他都奏請免除租稅,派官前往賑災,因此百姓不至於太疲敝,但是那些當權的小人們卻因此感到對他們不利。武宗想把太平倉交由寵臣裴德掌管,鎮守雲南的宦官張倫奏請開採銀礦,南京織造的宦官吳經奏稱經費缺乏(希望朝廷撥付),孫交都據理力爭,不肯同意。正德八年六月,從宮中傳由一道聖旨,要孫交和禮部尚書傅珪一道離休。很多諫官上書請留用他們,武宗卻沒有作答覆。 
世宗在未即位時就聽說過孫交,所以剛一即位,就召他回朝恢復了原來的官職。孫交剛上任就上書請世宗每天讀一讀《祖訓》,說話、辦事都拿它作為準則,每天經筵的講習無論寒暑都不要停止。世宗對此表示讚賞和接受。當時有人主張把顯陵遷到天壽山去,孫交上書說:“皇陵事關重大,過去太祖想把仁祖的陵墓遷到鐘山,擔心遷移過程中靈氣外流,就沒有遷陵,這事都在《皇陵碑》中記著呢。”遷移顯陵的事就此停下了。在武宗驕奢無度之後,國庫幾乎就空了。孫交裁減吃閒飯的官吏,確定了經濟制度,掃除了過去的弊病。但是事情一旦牽涉到宦官,世宗也不能全聽從他。一次孫交召集廷臣商議取內府的庫藏來發放軍糧、官俸的事情,世宗已答覆同意,卻被宦官梁諫等人給攪了。孫交上書說:“官廷和朝廷不同調,命令已下達又收回去,這不是推行新政時應該出現的情況。”世宗沒聽取他的意見。 
正德年間,上林苑的宦官多達99人,所侵占的公、私地皮多得沒法計算。世宗即位後,命令像弘治年間一樣只留下18人。過後又傳令增加到62人,孫交請示按當初的詔令裁撤下來,並且把被侵占的土地都予以設收。世宗允許了。 
孫交當時已 70多歲,一次次上書請求卸任。世宗總是安撫挽留,派太醫為他治病。後來他越發堅決地請求退休,世宗才批准了。手詔加封他為太子太保,讓他乘驛站車馬還鄉。讓他的兒子編修孫元為他護行,要求有關部門經常加以問候,給他派發糧食、車馬和僕人,又賜予他回鄉的路費。孫交去世的時候80歲,道號為“榮僖”。 
《明史·孫交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孫交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孫交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