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溫嶠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
原文:
溫嶠,字太真。性聰敏,有識量,博學能屬文。風儀秀整,美於談論。散騎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頗聚斂,嶠舉奏之,京都振肅。後舉秀才、灼然。屬二都傾覆,社稷絕祀。元帝初鎮江左,乃以為左長史,檄告華夷,奉表勸進。後遷太子中庶子。及在東宮,深見寵遇,太子與為布衣之交。明帝即位,帝親而倚之,甚為王敦所忌,因請為左司馬。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縱。嶠知其終不悟,於是謬為設敬,綜其府事,乾說密謀,以附其欲。會丹楊尹缺,表補丹楊尹。嶠得還都,乃具奏敦之逆謀,請先為之備。及敦構逆王含錢鳳奄至都下嶠燒硃雀桁以挫其鋒帝怒之嶠曰今宿衛寡弱徵兵未至若賊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橋賊果不得渡。嶠自率眾與賊夾水戰,擊王含,敗之,復督劉遐追錢鳳於江寧。事平,封建寧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帝疾篤,嶠與王導、郗鑒、庾亮等同受顧命。時歷陽太守蘇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嶠聞蘇峻之徵也,慮必有變,求還朝以備不虞,不聽。未幾而蘇峻果反,遣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岳、鄱陽內史紀瞻等率舟師赴難。及京師傾覆,嶠聞之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俄而庾亮來奔,宣太后詔,進嶠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嶠曰:“今日之急,殄寇為先,未效勛庸而逆受榮寵,非所聞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辭不受。時亮雖奔敗,嶠每推崇之,分兵給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嶠初從之,後復固請侃行。侃許之,遣督護龔登率兵詣嶠。及賊滅,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戶。
(節選自《晉書·溫嶠傳》)
譯文/翻譯:
溫嶠字太真,聰明敏捷,有見識器量,博學而有文才。溫嶠體態俊美有風度,擅長談論。散騎常侍庾敳名聲極大,但貪財聚斂,溫嶠上奏舉報他,京師為之震動,人人肅然。後並舉秀才、灼然兩科。正值西晉傾覆,社稷崩危,宗廟祭祀將絕之際,元帝立足於江左,經略於南方。於是溫嶠以左長史的名義,傳檄於華夷內外,上表勸元帝登基立國。後來升遷做太子中庶子。到了東宮輔佐太子,深得太子寵敬,兩人建立了布衣之交。明帝即位後,明帝非常信任並依靠他,所以王敦對此很不滿意,溫嶠因而自請為左司馬。王敦擁兵自重,不上庭朝拜,恃強驕橫不受約束。溫嶠明白他最終不會悔悟,於是偽裝對他敬重,攬下他府中的公事,獻計獻策,來順從他的旨意。正值丹楊郡缺少一個丹楊尹,王敦就上表讓溫嶠補了丹楊尹之職。溫嶠以計回到京師後,向皇帝匯報了王敦將要叛亂的情況,請朝廷要有應變的準備。到王敦叛亂時,王含、錢鳳都到了城下,溫嶠就燒了朱雀門外的木橋,以挫其鋒芒。明帝為此發怒,溫嶠說:“目前我們防守力量薄弱,援兵還未趕到,要是賊兵突然攻城,天下社稷就難保了,陛下何必可惜那一座橋呢。”敵兵逼進河邊,果然因橋毀而不能渡河。溫嶠親自率軍背水與敵作戰,攻擊王含,打敗了他,又督促劉遐追擊錢鳳直到江寧。等到事變平息,封為建寧縣開國公,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明帝病重,溫嶠和王導、郗鑒等同時受詔委以後事。當時歷陽太守蘇峻收藏亡命之徒,朝廷對他不放心。溫嶠聽到了一些有關蘇峻的訊息,擔心會有事變發生,請求回朝作準備以防不測,朝廷沒有答應。不久蘇峻果然起兵反叛,溫嶠派遣督護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岳、鄱陽內史紀瞻等率水軍前往救援京師。等到京師淪陷,溫嶠聽到訊息後放聲痛哭。有人前來探望,他和探望的人相對悲泣。不多時庾亮逃奔而來,對他宣讀太后詔書,加封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溫嶠說:“今日這樣危急,應以消滅賊寇為先,我寸功未建而蒙受殊榮,這是前所未聞的事,怎好向天下人交待呢。”堅決不接受。當時庾亮雖是兵敗投奔而來,溫嶠處處敬重他,分兵讓他統領。派遣王愆期等邀陶侃一起投身國難,陶侃惱恨沒有被授予顧命大臣之職,沒答應此事。溫嶠開始依從了陶侃。後多次勸說陶侃,陶侃同意了,派都護龔登率兵見溫嶠。等亂平賊滅,溫嶠被授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授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食邑三千戶。
《晉書·溫嶠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