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出塞》片斷賞析
文言文《出塞》片斷賞析
師:詩歌的解釋不過是後人根據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古人的注釋以及一些相關資料推測出來的。別人能做好的事,相信同學們也能行。這節課同學們就根據《出塞》的注釋、插圖和咱們四年來學習古詩的知識經驗大膽去猜一猜,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現在,我們就來弄清楚詩的意思。(學生聽後表現積極踴躍)
生:“塞”指邊塞。
生:“出塞”就是去守衛邊關。
生:“秦”是“秦朝”;“漢”是“漢朝”。
生:“關”指邊關。
師:那你們認為“秦時明月漢時關”連起應該怎樣翻譯?(許多同學皺起了眉頭,看來有點難度)有點難嗎?那就多讀幾遍,可以與同桌討論一下。
生1:老師這不難!就是“秦朝時有明月,漢朝時的邊關”(僅按字面意思來解釋,當然會出錯)
生2:王昌齡是唐朝詩人,怎么會看到秦朝時的月亮,漢朝時的邊關呢?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師:這種想法有道理,快快回憶一下自己學到的歷史知識,該怎么解答呀?
生3:現在的.長城不是秦朝時修建的嗎?現在有秦朝的長城,唐朝時當然有啦!唐朝人和秦朝、漢朝守的是一個邊關唄!
生1:(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唐朝守邊將士頭頂的還是秦朝的那輪明月,守衛的還是漢朝時的那個邊關。
師:這回你們滿意了吧?
生:(齊)滿意!(一副很高興的樣子)
師:可老師有疑問。為什麼唐朝將士頂著秦時的明月,卻監守著漢時的邊關呢?難道秦朝沒有邊關,而漢朝沒有明月?
生:(陷入沉思)
生4:(忽然大叫一聲)主人下馬客在船!
師生:(齊)什麼?
生4:我記得你給我們舉過一個例子,“主人下馬客在船”是說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主人和客人都上了船,所以……
(他還沒說完,許多學生就明白過來了,搶著舉手說)
生:將士們頭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守衛的還是秦漢時的那個邊關。這叫“互文”對嗎?
說實話,課上到這裡我真得非常驚喜,很久以前我在講卷子時捎帶著講的《琵琶行》中的一句話他們居然還記得,並且準確地運用到了課堂上,相信這要比我針對這首詩去講什麼“互文”用法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記得更牢。
通過這節課,我更堅信學生有自學古詩的能力。雖然古詩年代久遠,背景陌生且語言與現代文有很大不同,但只要我們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一個激勵機制,一個合作的環境,一個自讀自悟的機會,學生就一定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完成古詩的理解。
在這節課上,我上學生放手去“猜”,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這樣學生就放下了思想包袱,敢暢所欲言。在別人回答的過程中,其它學生在聆聽,在思考,在調動全身的感官和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照比較,甄別對錯,這是一個自我感悟,自主學習,互補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唱主角,答案是他們相互合作尋找到的,他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自主學習的快樂。在這種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自然會迅速提高。
一句詩講了大半節課,而且效果卻這么好,這是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所始料未及的。我要講“互文”現象的一大堆“台詞”始終沒有派上用場,該說的學生都替我說了,教師只起到了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我覺得這節課的經驗,值得我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借鑑和使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