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文言文翻譯方法的介紹

國中文言文翻譯方法的介紹

國中課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讀的譯意,它突破了“硬譯”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規範和流暢,有利於學生學好現代語文,在教學中,可以適當使用它。但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

譯意只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原文而不能代替原文。如果我們把原文撇在一邊一味去啃譯意,一旦離開譯意,原文當然還是不懂,這豈非本末倒置?

二是要注意與注釋配合使用。

譯意與注釋助讀的功能不同,譯意也不能代替注釋。譯意只譯寫文句,不作任何說明,在譯意和原文之間很難一一找到語詞的對應關係;注釋對所注詞或語句的解釋比較具體,與原文的對應關係一目了然。讀了注釋再看譯意,就知道原句為什么這樣譯寫了。

所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把二者配合起來使用,才能相得益彰。國中語文課本上還有許多文言文沒有文旁譯意,能藉助的只有注釋,因此,我們要掌握翻譯的技巧。有人把文言文的翻譯技巧總結為六個字,即:對、換、留、刪、補、調。

1.“對”即對譯。

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翻譯時要把單音詞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雙音詞。

例:①“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學”可對譯為“學習”, “習”可對譯為“溫習”;

②“一狼徑去”(《狼》)中“徑去”可對譯為“徑直離去。”當然,有的文言文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有多個雙音詞,對譯時要注意根據語境選擇使用。

例:“其人視端容寂”(《核舟記》)中的“視”可以組成“視力”、 “視線”等雙音詞,根據語境應選擇“視線”,而“端”也只能選擇“端正”這一詞為理解。

2.“換”即替換。

一種情況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單音詞不能對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雙音詞時,就要換上一個確切的詞來翻譯。

例“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岳陽樓記》)中的“薄”,譯為“迫近”;“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幼時記趣》)中的“明”,譯為“眼力”。

另一種情況就是要把通假字換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時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譯時,先要換成本字,再作解釋。

例:《核舟記》中“詘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詘”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彎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橫”,“橫”是本字。

3.“留”即保留,指有的文言文詞語不用翻譯。

古今詞義相同的詞語,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號、官名、書名、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譯文中。

4.“刪”即刪除不譯,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意義,翻譯時可以刪去不譯。

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中的“夫”是句首發語詞,只起引發議論的作用;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也可刪去不譯;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狼》)中的“之”則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譯時也可刪去;

另外,如“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中的“雲”是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不用翻譯。

5.“補”即補充。

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放在動詞或名詞前,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補充進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應譯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撫尺罷了”。另一種情況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現象,翻譯時要補充完整。

(1)省主語。例《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句:“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語“漁人”,在“便要還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譯時要增補進去。

(2)省略介詞或介詞賓語。例“放之山下”(《黔之驢》)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見原句中省略了“於”(應為“放之于山下”),“於”譯為“到”。再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曹劌論戰》),句中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可譯為‘此”,“這”,指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動詞的賓語。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還家”一句,動詞“要”同“邀”,其後省略了賓語“漁人”。

(4)省略動詞謂語。如《登泰山記》中“極天雲一線異色”,省略了“呈”,即為“極天雲呈一線異色”,可譯為“呈現”。總之,這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一定要充實完整。

6.“調”即調整,文言文有和現代漢語的語序、詞序不同的,翻譯時要對原文語序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調整:

1.定語後置句。如“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應譯為“能挑擔子的子孫三人”。

2.狀語後置句,如“成於機杼”(《樂羊子妻》),應譯為“在織布機上織成”。

3.謂語提前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應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4.賓語提前句。它又分為幾種情況: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於動詞之前。

如“何陋之有? ”(《陋室銘》)中的“之”無實在意義,是賓語前置的標誌,翻譯時應刪去,句子調整為“有何陋”,譯成“有什麼簡陋呢?”

又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時應把代詞“誰”調整到動詞“歸”之後,語氣詞“與”放在最後,即“吾歸誰與?”譯為“我歸依誰呢?”

b.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詞“不、未、無(毋)”,而賓語又是代詞的,代詞前置於動詞前,翻譯時要把賓語調整到動詞後。

如“時不我待”,譯時要調整為“時不待我”。

搞好文言文的翻譯,還須掌握古今詞義活用,被動用法,常見虛詞等一定數量的辭彙知識和古漢語語法知識。除此之外,還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中心,翻譯時才能得心應手。而對國中學生來說,這些均有較大難度,教師在教學中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把握住教學深度,不可脫離國中教學大綱。

綜上所述,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而正是多虧了文言文這種書面語言,它才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而流傳至今。所以,我們要重視文言文的教與學,幫助學生奠定初步的基礎,從而能掌握一把打開古代文化寶庫的鑰匙,為今天的建設事業服務。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中文言文翻譯方法的介紹0
國中文言文翻譯方法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