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值得人們深思

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值得人們深思

2015年12月上旬,湖南株洲市天元區白鶴國小六年級學生余晗睿去外地參加一次考試,語文試卷作文的主題是關於“親職教育”,材料要求圍繞“閱讀”、“習慣”展開論述。簡單構思後,余晗睿在40分鐘內,即以文言文形式寫出了《父母之教》一文。文章只有600餘字,引經據典地闡述親職教育對閱讀和習慣的重要性。開頭開門見山點明觀點:“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為重。”很快,這篇作文便在網路走紅,國內很多網站紛紛轉載,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該文為何能走紅,為何能引熱議?這是頗值一議的。

有人說,文章寫得好。文章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層次分明,前後呼應,結構嚴謹,文通句順,確是一篇好文。但實事求是而論,能寫出達到如此要求的文章的,在莘莘學子中,並不乏人,為何偏讓余晗睿走紅?

又有人說,文章採用罕見的文言文形式來寫,凸顯特色。此話有一定道理。在余晗睿的同齡人中,有不少人用白話文還寫不出主題明確、條理清楚、內容充實、文字通順的文章,何況用文言文呢?有專家說,即使大學中文系學生,用文言文寫篇像樣的文章也非易事,而一個小學生居然用文言文寫出一篇好文來。如此看來,余晗睿確實是個“另類”。但生活中“另類”者不乏其人,並不等於就能走紅,因為“文言”這種形式,不少國人望而生畏,視之為第二外語,難學難懂,避之唯恐不及。如此看來,走紅必有他因。

的確如此!筆者認為,“走紅”的真正原因是人們由衷地讚賞余晗睿熱愛“國學”的精神與行動。其實,文言文只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但文言文與白話文有很大差異,透過文言文去了解、學習“國學”精華,難度不小,沒有“熱愛”“專注”的精神,難以邁進其門檻。余晗睿五歲開始,就在家長引導下接觸古詩詞,逐漸培養起對“國學”的興趣,覺得“書中蘊含了太多哲理,越讀越著迷。”興趣的驅動,促使他堅持每晚7-8點,自覺地抽出一個小時去閱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籍。後來讀的書愈來愈多,為了加深理解,課餘他還會看央視《百家講壇》等講座,擴大自己的“國學”視野。長時間的執著堅持,較快地提高了他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他能寫出廣受讚揚的`文言作文,也就不足為怪了。人們讚賞余晗睿的,不僅是他認真刻苦學“國學”,能寫出不賴的文言文;更看重他能將“國學”精神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校長劉容說,走廊里有不少學生嬉戲,余晗睿會紳士地伸出左手,給同行的她和老師擋出一條通道;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始終挺直腰桿坐在座位上,雙手交叉放在膝蓋處,比同齡人成熟多了。劉容贊道:“這孩子很注重禮儀。”如今,“國學”已經成為一大時髦,但不少人只是學一點皮毛裝點門面或交差而已,相反,一個更嚴峻的現實是,眾多的人對傳統經典的敬畏之心日漸淡薄。隨著以消費、商業為特徵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戲說歷史,顛覆傳統,玩世不恭,遊戲人生成為時尚,傳統經典的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而這正是有識之士頗感憂心的。而今,發現一個11歲的小學生對“國學”居然有如此追求與境界,欣喜雀躍之餘,必贊之並推而廣之使之“走紅”。

然而,也許人們更感興趣的是,余晗睿的文言文中透露了他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引導他成長的。余晗睿在作文中說:“吾父者,讀聖賢之書而教我……多年以來,決無絲厘間斷。”“吾母者,予敬而愛之……吾母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在作文末尾總結說:“伴,人之情也。讀書,明理也。習慣,所以修身養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這段話告訴人們,余晗睿的成長,離不開其父母的見識、榜樣、追求與堅持。沒有他們多年來“犧牲”自己的愛好、娛樂、休息,始終“伴”著孩子,就不會有餘晗睿的今天。他們堪稱天下父母的典範。而今的年輕父母深知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也懂得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與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更願意投入金錢,但缺乏良好的榜樣與耐心。他們一邊呵斥孩子要刻苦讀書學習,一邊卻在玩手機、玩電腦、看電視、甚至玩撲克、打麻將。而這,卻令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大打折扣。願天下年輕父母從余晗睿的父母中獲得啟示。

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學”經典涵蓋著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不變的核心價值。千百年來國人將傳統經典奉為立身之本,始終保持崇尚與敬畏之心,中華五千年文明才得以延續、傳承、發展,我們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俗雲“舉頭三尺有神靈”,傳統經典其實就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神靈”。學習國學,不應該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引起各級人士充分的重視,並落實在行動上。

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值得人們深思0
11歲小學生文言文的走紅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