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學文言文斷句
手把手教你學文言文斷句
一、什麼叫斷句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二、考點解析
2004年,斷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北京卷的《考試說明》古代詩文閱讀的第3項是:文章內容的理解(包括翻譯、斷句等)。2005年復旦自主招生試題中也出現了給文言文加標點的題目。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古書中就有一些記錄斷句不當而造成理解錯誤的材料。《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一足,一隻腳。筆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這個小故事,對於人們認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試題回放
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卷(北京卷)
1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參考答案: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據2004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分析數據,文言文斷句題的得分統計如下:難度0.61,區分度0.57。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滿分15216人,占18%;0分的4044人,占5%。以上統計數據表明,做好這道5分的題,對我們語文總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這實質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誦讀的太少,而沒有必要的積累。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靠感悟、靠薰陶,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么,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閒。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內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覆練。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比如北京卷的試題,我們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2.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讓我們給畫線句子斷句,也就暗示了畫線部分前後可以斷開,這就為我們理解文段內容和斷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比如學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斷句題時,①②句得分極低,這主要是受胡人、歸人的干擾,其實只要聯繫下文的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畫線部分後面應斷開,其父曰前面也應該點斷,所以人皆吊之應該斷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賀之,形式與之相同,而且都是寫人們的看法,所以斷句時就不會出錯了。
3.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現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
4.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誌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誌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係,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將歸賀,根據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將入之後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將將而歸誤斷為歸人。
另外,主語之後一般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的主語之後應斷句)。謂語之後如果沒有賓語、補語就要斷句;如有賓語、補語一般不斷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謂語時,要和它的賓語斷開。賓語之後一般應斷句,定語和其修飾的中心詞之間一般不斷句。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反覆出現了三次,對我們理解內容和斷開文句都有很大的幫助。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藉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鑑》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zi6*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覆練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文言句法、詞法,培養紮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多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四、鞏固練習:用斜線給下面兩段文言文斷句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語文文言標點題))
2.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觕其取彌觕子罕之所寶者至矣(《劉向新序·節士第七》)
參考答案: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觕/其取彌觕/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