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步教學法

文言文三步教學法

為打破文言文教學耗時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對文言文教學進行嘗試性的改革,搞了一個“三步教學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這種新教學法的提出,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同時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學的整體設計,巨觀上是分為三步走,具體方法分為“四訓”“四式”“兩變”。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熟讀成誦,化“文”為“白”。

為了實現文言文教學的現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改為以學生的基本訓練為主,實施四種基本訓練,以達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標。以訓練為主,並不是教師不要講。鑒於學生現狀,學習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講,而且必須纖屑不余,發揮淨盡。只不過講的目的是為了助讀。引導學生入門是個關鍵,起初的第一步,進度必須放慢,務必把作品中的字詞句講實講透,務必高質量的完成四種基本訓練。第一步的慢正好產生了第二步、第三步異乎尋常的快。我在熟讀成誦階段共講了8篇課文,卻用去了統一進度規定的二倍的課時。但是,到第二階段卻翻了個個兒,到第三階段則又成倍甚至幾倍地加快了,曾經出現了一堂課學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種訓練的第一項是語感訓練。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感覺。我在語感訓練中注意培養學生揣摩語言的興趣,並在方法上給予指導,要求學生在默讀中意會文意,在朗讀中形成敏銳的語感。為此,我先做示範誦讀,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響陶冶學生。我要求學生多讀、熟讀、爛讀。由熟讀而成誦,由爛讀而化古。

語感訓練就好比是催化劑,使讀的過程成為一個化古的過程,成為一個把古文讀成白話的過程。熟讀成誦,其意自明。過時候,學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話一樣的明白了。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熟讀成誦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養出敏銳的文言語感,可以積累起大量的語言材料。這對於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大有益處。

第二項訓練是基礎知識訓練。

這一訓練的重點是正音、辨形、釋義、析句等基礎知識的鞏固。學懂了,還不見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礎就得練。練習應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內容應保證學生在正常的時間內完成。這就需要精心設計,要給學生一碗精粉水餃,而不是一筐玉米面窩頭吃。練習應該是精要的、有趣的.,其形式則是活潑多變的。

第三項訓練是基本技能的訓練。

這一訓練包括兩種能力的培養,一種是查閱文言工具書的能力,一種是總結積累的能力。我的學生,每人必備文言工具書,而且不只一本,像《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虛詞》等。工具書是儲存信息的,我們需要的只是檢索,四五十個人一起動手,既緊張,又有效率。我從學生接觸文言文之初,就有計畫地引導學生養成課後總結、逐漸積累的習慣,每堂課上,學生都要記下一些卡片,課後再分門別類地總結備忘。比如分為文言實詞活用、文言虛詞、通假字、文言句式、文體特點、文史知識等。通過以上兩種能力的訓練,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精神,為後來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項訓練是記憶訓練。

這項訓練強調的是理解記憶。我的做法是變學生生吞活剝的接受語言為融匯貫通地吸收語言。我把記憶的過程設計成一項完整的工程。教師拆講了的每一個字、詞、句,猶如給了學生磚、瓦、沙、石,要讓學生在理解記憶中建起一幢屬於自己的高樓。理解記憶的過程首先是一個消化知識的過程。它不僅可以加深對原句的理解,而且可以理解少數難懂的字詞,甚至還是一個意會文意的過程。比如一首古詩,它的文意不是教師所能講述盡的,只有在誦讀中領會、想像,才能豐富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古文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記憶訓練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在誦讀中理解地記,記就變得容易。在第一階段積累起大量的文言辭彙,就為後兩步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記憶的效率,我還根據自己的體會介紹了中外有關記憶研究的成果,供學生做出最佳記憶法的選擇。知識的價值全在於運用,而不在於儲存。記憶練習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二步:解難釋疑,淺易自通。

在這一階段里,我運用四種方式進行教學,以達到既定的導讀目的,即所謂“四式”。這四種方式是區別不同教材和不同學段而分別採取的。有時結合運用,有時一種方式貫穿始終。

1、答辯式

我借用了答記者問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教師往講台上一站:“請問吧,各位。”由學生提出問題,讓教師答辯,這種方式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人人動腦,個個用力,學生思維的機器轉動起來了,有的甚至還想提個能難住老師的問題。答辯式既可省教時,又可在答辯中給予有強度的信息,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須知,你是在人家口渴難耐之時,送來一碗水呀。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集中全力質疑問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答辯式適用於“三步法”第二步之初。

2、激疑式

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問題和驚奇開始。”過去學生往往習慣於凡出自教師之口的,即為標準答案;凡上了書的,即為真理。盲從必然束縛求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無疑”,就要激凝。要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就要設疑置難。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這個問號就是揭示矛盾,啟迪思維。所以,我們應當如實地把學生看作是主動學習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應當在激疑中發展他們的思維力。

3、爭鳴式

英國哲學家培根指出:“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銳利。”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爭鳴對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激疑式”是教師提出問題,“爭鳴式”則要求學生髮現問題。這是向形成自學能力過渡,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這個階段提出的往往是較為複雜的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的任務則是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作深入的鑽研,以不斷提高質疑的質量;鼓勵學生爭相發議,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擇取正確答案。“爭鳴式”不僅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而且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許多疑難問題就是在爭鳴中辯明的。

4、類比式

如果僅僅把文言文講成古漢語課,那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的。因為讀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識,只排除文字障礙,解決翻譯問題,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更不知該怎樣批判繼承古代文學遺產。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採用類比法實施教學。具體做法是先分解後類比。比如,在講完《氓》和《涉江》之後,我引導學生對比,同是先秦詩歌,《氓》的風格是淳樸優美,《涉江》則是朗麗深幽,由此可以看出在類比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揣摩作品立意布局謀篇的方法,從單篇課文的理解逐步上升到讀寫一般規律的認識。

第三步:自通古文,形成能力。

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自學古文能力。到了“三步法”的最後階段,我實行了兩個帶根本性的轉變,即變“導學”為“自學”,變“老師講”為“學生講”。

1、變“導學”為“自學”

實行這個轉變要分兩步進行,首先是有具體要求的自學,即在自學前,教師提出“自學目的(包括文道兩個方面)”“自學練習”“自學總結”三項要求。這樣學過一段之後,再放手讓學生獨立自學。重擔壓在學生身上,迫使學生必須動腦筋思考問題,去翻工具書,去查有關資料,去鑽研學問。當學生終於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新知識時,他們從內心產生了一種勝任感,進一步激發起自學的熱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巡視課堂,指點、解惑。

2、變“老師講”為“學生講”

我們當教師的大凡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講一篇文章比自己學一篇文章所得要多。我們的學生也是這樣,讓他講一篇與讓他學一遍不一樣。學生試講之初,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必須反覆審閱學生的備課教案,修訂後還要講給教師聽,過關後才能上講台。試講最好講一個片斷或一個段落,要人人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鍛鍊的機會。對學生沒講清講透的地方,教師要加以點撥。這種課上試講很受同學們歡迎,聽者精神專注,講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開討論,學生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三步教學法0
文言文三步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