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文言文課件

陳情表文言文課件

我們查找並印發了《陳情表》一課相關的背景資料和歷代名家的品評文字,讓學生在真正接觸課文之前產生好奇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後人續)

引導學生在第一遍閱讀時找出難點,分組歸納出公認的難解詞語,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猶蒙矜育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 臣之辛苦 生當隕首

蘇軾:“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今天學習以孝情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1、以齊讀形式落實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讀。

教師:本段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儘量用文章語句概括回答。

學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為“孤”字。

教師:第一段的情感表現“孤苦”之情。找第一段中表現這種感情的語句。

學生:“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等。說明自己自幼失去父親,不久,母親改嫁,沒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師:一個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夠平安成長,是因為祖母的呵護,大家可以從第三段找到一句話,概括這一意思。

學生:“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領悟,由於身世特殊,祖母的養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師:作者陳述自己的幼年喪父失母的“孤苦”,為了表現祖母養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後半部分提到自己無伯叔兄弟的“孤苦”,有無其它原因呢?

學生:“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母暮年無人能為作者分擔贍養的任務,自己必須獨力承擔盡孝的責任。

小結:第一段:孤苦之情。從縱橫兩方面分兩個小層次:

身世悽苦,祖母撫養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孝責無旁貸。

2、請一組同學齊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準備對齊讀的情況進行點評。

教師:這一段表現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後一部分輾轉兩難。誦讀時要張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與沉重。

教師:本段有一句關鍵語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們來找到它。

學生:討論得出:“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教師:結合文章寫作的歷史背景,討論分析,“進”難在哪裡,“退”,難在何處。

學生討論:進,無以報答祖母養育之恩;退,不能回報朝廷知遇之情。

小結:第二段:兩難之情

3、第三段。 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種,找出不同的感情,並簡要分析。

學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孤弱之恩。

教師:正是這兩種感恩之情,讓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說的狼狽之境,兩難之情。

教師:本段第一句話在全段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提出一個終養祖母的“理論依據”,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師:作者接著提起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是閒筆?結合《陳情表》一文第一讀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討

學生:從歷史背景上看,雙方關係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員,陳情的對象是今朝的君主,為打消對方的疑慮,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人生目標就必須表明,此處一筆,不著痕跡,但卻正是問題關鍵所在。

小結: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動武帝。

4、第四段。 教師:請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現陳請目的的語句。

學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教師: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達之後,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陳請目的之前還進行了許多鋪墊,是否多餘,為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年齡與祖母年齡的對比,表達“盡節日長,盡孝日短”,提出一個“兩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會在盡孝後再盡忠。進一步讓皇帝消除疑慮,達到陳請的目的。

小結:第四段:兩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脈絡已經完全出現。

(四)探討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師:注意第一、二段與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結論:第一、二段陳情於事,第三、四段寓理於情。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小結: 有人說《陳情表》有很高的語言藝術。

讀《陳情表》我們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弔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帝王微笑背後的惱怒,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

讀《陳情表》我們可以聽到:少年孤苦無依的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帝王催促嚴厲的呵責,孝子忠誠懇切的哀告。

無論是形還是聲,都以一種濃濃的情感為依託,那就是——孝情。

《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因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問題,體會文章構思藝術。

教師:思考,第三段的內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結論:第三段重說理,沒有前文情感的鋪墊,理則顯得生硬,難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鳴。前兩段,先用特殊的親情、孝情給大家一種特殊的心理感受,獲得同情心,讓人認為這種孝情值得鼓勵,不該拒絕,之後再用“理”提供依據,讓人無法拒絕這合情合理的陳請。

從文章寫作背景看,本文讀者極為特殊。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晉武帝不只是一個皇帝,他們司馬家族用陰謀篡奪了皇位,是以陰險多疑著稱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作者必須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徹底地表達出來,然後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並提出“先盡孝再盡忠”的忠孝兩全之策,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陳請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陳情脈絡: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國恩(忠情)

1.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夙道閔凶

2.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辭不就職

3.提出以孝治國之大理。願乞終養

4.表明盡忠盡節之誠心。盡忠日長

小結:為了達到“乞終養”的目的,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時剖明心跡,排除了不願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後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一路寫來,發乎情,歸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於事,寓理於情,情真意切。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

(六)結束語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七八歲的年紀始終關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由本段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的原因是什麼?

事之實: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願乞、願矜憫、聽臣微言、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革。

附:板書 陳情於事 動之以情 寓理於情 曉之以理

1.作者簡介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晉初散文家。武陽(令四川彭山縣)人。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劉氏收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幹,長於《春秋左氏傳》。曾仕蜀漢侍郎。蜀之後,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征李密為太子洗馬。晉武帝曾幾次征詔,均辭命不從。祖母死後,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後被讒免官,死於家中。

2.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選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原題為《陳情事表》。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願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個亡國賤俘,四次征詔,四次拒絕,這就很容易使武帝產生疑慮,以為李密是懷念舊朝、不滿新朝,才會採取這樣堅決的態度。在封建社會裡,違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更何況是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而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兩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3.表

表是古代臣子陳述己見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屬給君王的上書。內容多是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它與一般上書奏摺的不同在於常含有表示陳情、訴說心曲的意思。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陳情表文言文課件0
陳情表文言文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