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
高一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
學習文言文,除了一些重要環節(如誦讀,就非常重要),還要學會斷句,掌握翻譯方法等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
一、安
1、怎么,哪裡。例:①爾安敢輕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鴻鵠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謝莊遂安。②可以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安生,有“養”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所安:這裡指養生的東西。)
5、哪裡,什麼。例:①君謂計將安出?②沛gong6*安在?
6、安撫。例: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
7、平靜。例:①始而慚焉,久而安焉。(安:這裡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這裡指內心平靜)③敬亭亦無所不安也。(安:這裡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①朝而往,暮而歸。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3、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秦師輕而無禮。
5、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④滅滑而還。
6、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
7、通“爾”,你,你的。例:①而翁歸。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於茲。
[而已]罷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三、爾
1、同“耳”,罷了。例:①無他,但手熟爾。②非死則徒爾。③以頭搶地爾。
2、你的,你們的。例:①爾安敢輕吾射!②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3、那。例: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從那時以來)
4、作助詞。例:①始爾未為久②呼爾而與之③子路率爾而對曰
5、如此,這樣。例:①君爾妾亦然。②作計乃爾立。③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四、夫
1、丈夫。例: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2、成年男子。例: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②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3、作語助,用在句首,表示將要發議論。例:①夫戰,勇氣也。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4、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②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語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例:①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②嗟夫!大閹之亂,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③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夫子]
⑴舊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例:夫子積學,當“目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⑵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例:①願夫子輔吾志。②夫子不遠千里,將有為乎?
⑶同“子”,舊指被役使的勞動者。例:你們不替洒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後也慢慢地挨。(夫子:這裡指挑夫)
⑷《論語》中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例:夫子哂之。(夫子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敬稱)
[夫婿]丈夫。例:①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②謝家辭夫婿。
[夫人]
⑴官員之妻。例:①公夫人甚愛女。②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
⑵貴族之妻。例:公子姊為趙惠王弟平原君夫人。
⑶諸侯之妻。例:夫人請之,吾舍之矣!
五、蓋
1、遮日擋雨的用具。例:①日初出大如車蓋,②今已亭亭如蓋矣。
2、連線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①蓋音謬也。(蓋:這裡含“大概是由於”的意思)②蓋借寨牆為蔽也。③蓋以此得名也。
3、遮蓋,掩蓋。例:①天似穹廬,籠蓋四野。②枝枝相覆蓋。
4、大概,大約。例:①蓋一歲之犯死者二。②蓋五六百人也。③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
5、發語詞。例:①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6、勝過,超過。例:英才蓋世。
7、通“盍”,何。例:技蓋至此乎?(蓋:這裡可譯作“怎么”)
8、通“盍”,何不。例:蓋亦反其本矣。(亦:這裡是用以加強反問語氣的助詞)
六、故
1、原因,緣故。例:①既克,公問其故。②何故而至此?
2、本來,原來。例:①兩狼並驅如故。②宋將軍故自負。③此物故非西產。
3、舊的。例:①溫故而知新。②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③君安與項伯有故?(故:這裡指舊交情)④暮去朝去顏色故。(故:這裡有衰老的意思)⑤故國神遊。(故國:舊地,這裡指赤壁古戰場)⑥故壘西邊。(故:這時有古老的意思)
4、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問之。②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③今公子故過之。
5、所以,因此。例:①故嘗與過宋將軍。②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國無法則亂。④故木受繩則直。
6、故意。例:①廣故數言欲亡。②則再拜,故遲不起。
7、仍然。例: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8、事。例:鄉園多故。(故:這裡指事故,災禍)
[故鄉]家鄉。例:送兒還故鄉。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⑵指前夫。例外:知是故人來。
[故事]先例,前例。例:①傳上言謂康熙、乾隆、鹹豐三朝有開懋勤殿故事。②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故爾]因此,所以。例:荊州水軍,久不操練,青、徐之軍,又素不習水戰,故爾致敗。
七、何
1、什麼。例: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麼。)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2、怎么樣。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裡。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5、為什麼。例: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6、怎么。例: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8、何:通“呵”,喝問。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盤問他是誰)
[何如]怎么樣,怎樣。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例: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么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客何為者?
[何意]
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八、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若毒之乎?②君將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4、表示推測語氣,相當於“吧”。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5、同“於”。例: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7、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於是乎書。
九、或
1、有的人,有人。例: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2、有時。例: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有的……,有的……。例:①或得日或否。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4、或許,也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5、語氣助詞,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例: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沒有什麼人制止它)
6、相當於現代漢語“或者”,表示選擇。例:到那裡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
7、如果。例: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十、即
1、立即。例:①但得其便,即將操賊之首,獻於麾下。②即從巴峽穿巫峽
2、就是。例:①幾自疑身外即戰場。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例: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4、則,就。例: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義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③以二十餘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
5、當,當下。例:①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即:當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當晚)
6、即使。例:①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
7、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8、就……來看。例:即其新不究其舊。
[即便]隨即,馬上。例:①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十一、既
1、已經……以後。例:①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②既克,公問其故。③東曦既駕。(既駕:已經升起)
2、與“又”、“亦”、“且”、“比”字連用,表示並列關係。例:①予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②三軍既惑且疑。
3、既然。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既:這裡有“既然是”的意思)
[既而]不久。例:①既而兒醒,大啼。②既而敵行益邇。③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既已]已經。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齊軍既已過而西矣。③既已,無可奈何。(既已:這裡意思是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十二、莫
1、不。例:①莫我肯顧。②側目莫敢過其門。③菲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④宋莫能守。
2、沒有什麼。例:①莫不中音。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沒有誰。例:①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莫敢違。②時入莫之許也。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4、不要。例:①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5、同“暮”。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
[莫大]沒有什麼比這個再大,極大。例:①他們既肯賠話,又肯化錢,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
十三、乃
1、於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2、才,這才。例: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卻。例: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②今君乃亡趙走燕。
4、是,就是,原來是。例:①視之,乃龐德也,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③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5、竟然。例: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6、他的。例:是於視乃婦也。
7、乃至,甚至。例:蒙沖鬥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8、可是。例:零落難堪,似成棄物;乃摘而藏之,以備經年裹物之用。
9、而,又。例: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10、這樣。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十四、其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①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①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②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③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⑤亦各言其志也!
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②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
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么”。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①未必有其實。(其:那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
7、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8、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9、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 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裡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則齊國其庶幾乎?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11、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十五、且
1、暫且,姑且。例:①你兩個且在這裡,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②存者且偷生。③這個,你且收著。④別君去兮何時還?⑤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2、將,將要。例:①若屬皆且為所虜。②年且九十。③不出,火且盡。
3、而且,並且。例:①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②余悲之,且曰。③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且:一說況且。)
4、況且,再說。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③且秦強而趙弱。④且相如素賤1人。
5、尚且,還。例: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6、連線兩個形容詞,表示關係:又,又……又……。例:①三軍既惑且疑。②河水清且漣漪。③示趙弱且怯也。④磐石方且厚。
7、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8、連線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係:一面……,一面……;一邊……,一邊……。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9、如果。例:明復妄言,我當焚汝廬。
10、還有,那末。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且住]即“且慢”,暫時慢著,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十六、然
1、用在詞後,作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康肅忿然曰。③雜然相許。
2、然而,但是。例:①然是說也,余尤疑之。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3、是的,對的。例:①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然之:以之為然)②吳廣以為然。乃行卜。
4、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5、用在句末,“像……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例: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②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例:①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②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③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折。例:①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②然而隱忍以行。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十七、若
1、如果,假如。例: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③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2、像,好像。例:①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②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③貌若甚戚者。④仿佛若有光。⑤呆若木雞。
3、你(的),你們(的)。例: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復若賦。④若為傭耕,何富貴也。⑤若翁廉。
4、此,如此,這樣。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5、至於。例: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若此]如此,這樣。例:①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例:指揮若定。
[若何]怎么樣。例:以閒敝邑,若何?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例:車後若干遞送夫。
十八、雖
1、即使,縱然。例:①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②雖大風浪不能鳴,而況石乎!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2、雖然。例:①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②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③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④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十九、所
1、處所,地方。例:①成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③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④此何所也?
2、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於“……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所謂]所說的。例: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例:①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
二十、為
1、成為,變成。例:①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做。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故為之說。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作為,當作。例: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②何以為計?③霓為衣兮風為馬。
4、是。例: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③項燕為楚將。
5、以為,認為。例:竊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③為天下笑者。④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7、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何辭為?②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8、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9、有。例: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10、將來,將。例: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11、治理。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14、給,替。例: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君為我呼入。③臣請為王言樂。
15、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③為之奈何?
16、因為。例: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17、同“於”,在,當。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例:一人去為市,(為市:這裡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二十一、惟
1、只、只是。例:①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②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③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2、作句首語氣助詞。例: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一說正因為)
二十二、焉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②不復出焉。(焉:從這裡)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焉: 從別人那裡)④永之人爭奔走焉。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始而慚焉,久而安焉。(焉:對此)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裡)⑧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 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焉:在這件事情上)⑨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從這裡面)
2、哪裡,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3、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例: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③今其室十無一焉。
4、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相當於“之”。例:①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③猶且從師而問焉。(焉:他們,指五人)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焉:他們,指五人)
6、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二十三、也
1、同現代漢語“也”。例:那老兒也都相見了。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河南樂羊子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曹公,豺虎也。④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②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例:①余聞之也久。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③是說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例:①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②縛者曷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例:①子子孫孫無窮匱也。②苟政猛於虎也!③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③豈獨伶人也哉!
[也者]
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例: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也已矣]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二十四、以
1、因為,由於:例: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②不賂者以賂者喪。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①屬予作文以記之。②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③以齧人,無御之者。(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④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3、把,拿,用。例:①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③屠懼,投以骨。④何以為計?
4、以為,認為。例:①皆以美於徐公。②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5、憑,靠。例:①以勇氣聞於諸侯。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6、按照,依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今以實校之。③余船以次俱進。
7、根據。例:①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②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①固以怪之矣。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10、在。例: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逆以煎我懷。
12、為。例: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②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以一物體與物物爭。
[以為]
⑴、把……當作或作為。例: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相傳以為雁盪。
⑵、認為。例:①以為“非我莫能為”也。②臣竊以為其人勇士。③人人自以為必死。
⑶、把……製成。例:①然得而臘之以為餌。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二十五、矣
1、用於陳述句末,相當於“了”。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吾計決矣。
2、用於感嘆句末。例:①甚至,汝之不惠。②吾村亡無日矣!
3、用於疑問句末,相當於“了”、“呢”。
4、用於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例: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5、用於祈使句末,相當於“吧”。例:①公子勉之矣!②蓋亦反其本矣。
[矣哉]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於“了啊”。例:嘻,技亦靈怪矣哉!
二十六、已
1、停止。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已:這裡是止而不為的意思)②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③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已經。例:①舟已行矣,而劍不行。②今南方已定。
3、語氣詞,同“矣”。例:①諸君無意則已。(則已:就罷了)②滋可痛已。③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4、同“以”。例:已後典籍皆以板本。
5、治癒。例:可以已大風,攣、痿、癘。
6、太。例: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7、完成。例:距,又三月而後已。
8、已而,然後。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9、卻。例:比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10、既。例: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詳,飛舟渡江。
[已矣]
⑴完了。例: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②老夫已矣。
⑵罷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後;過些時候。例:①已而夕陽在山。②已而相如出。
二十七、因
1、於是,就。例: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②因取刃殺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2、依照,根據。例:①罔不因勢象形。(因:這裡有順著的`意思)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裡有隨著的意思)
3、依靠,憑藉。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因河為池。
4、趁著,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擊沛公於坐。
5、通過,經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因為。例:①後因伐木,始見此山。②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7、緣由,機緣。例:於今無會因。
8、沿襲。例:因遺策。
9、繼續。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二十八、於
1、對,對於。例:①貧者語於富者曰。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在。例: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②乃設九賓禮於庭。③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3、與,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②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③燕王欲結於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5、從,自。例:①子墨子聞之,起於魯。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6、在……方面。例: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②青,取之於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後一個“於”)
8、被。例:①君幸於趙王。②受制於人。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9、受。例: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前一個“於”)
10、向。例:①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後一個“於”)②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11、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
[於是]
⑴在這時。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於是余有嘆焉。
⑹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於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虧林沖齎盤纏,於路投奔人。不想日卻在這裡撞見。
[於是乎]於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二十九、哉
1、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③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2、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②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3、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啊”。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4、表示祈使,相當於“吧”、“啊”。例:幸寧心哉!
三十、則
1、卻,可是。例:①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那么,就。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②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③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3、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例:《論語》六則。
4、用在對比句中,相當於“就”。例: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③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④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⑤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5、就是。例:①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②不然,則其所疏遠。
6、原來是。例:①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②臨視,則蟲集冠上。
7、只。例:不依公道則愛鈔。
8、同“輒”,總是,常常。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9、原來已經。例:①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②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則是]只當是。例: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則則]讚嘆的聲音。例:連呼則則。
三十一、者
1、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例: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者:指人)②客何為者?(者:指 人)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者:指物,藥)⑤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詞組,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例:①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5、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設複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例:①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7、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9、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例: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②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10、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近者奉辭伐罪。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三十二、之
1、他,她,它(們)。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話)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⑤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③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一個“之”)
4、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一個“之”)②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5、作賓語前置的標誌。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7、調整音節,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一個之)
8、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9、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①雲之崔嵬。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後驅而之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