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乙】已而夕陽在山 閱讀答案及翻譯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2.對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居/廟堂之高 B.然則何時而/樂耶
C.樹林/陰翳 D.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13.下列加點詞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是進亦憂,退亦憂否,非若是也。(《唐且不辱使命》)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C.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D.遊人去而禽鳥樂也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1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6分)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3分)
譯文:
(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譯文: 
1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從表達方式來看,選文【甲】以議論為主;選文【乙】先敘後議,敘議結合。
B.從句式來看,選文【甲】駢句與散句結合,自由交錯,朗朗上口;選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氣呵成,如珍珠串聯。
C.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與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時,均被貶官在外,但是兩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們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憂後樂”與歐陽修的“與民同樂”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憂後樂”沒有“與民同樂”那樣博大的心襟與強烈的責任感。
參考答案
12.B(然則/何時而樂耶)
13.B(“不以物喜”的“以”意思是“因為”,“河曲智叟亡以應”的“以”意思是“用來”)
14.(1)我曾經推想古時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大概同上面說的兩種情況不一樣。(準確譯出“求”1分; “或異二者之為” 1分,語言通順1分)
(2)醉了能同人們一同享樂,清醒了能夠用文字來述說的,是太守。(譯出倒裝句式“敘以文”1分;譯出判斷句式1分,語言通順1分)
15.D( “與民同樂”沒有“先憂後樂”那樣博大的心襟與強烈的責任感。
乙文翻譯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於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裡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遊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乙】已而夕陽在山 閱讀答案及翻譯0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乙】已而夕陽在山 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