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張之洞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少有大略,務博覽,為詞章,記誦絕人。年十六,舉鄉試第一。同治二年,成進士,廷對策不循常式。六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督湖北學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門者,皆私自喜得為學途徑。之洞以文儒致清要,遇事敢為大言。俄人議歸伊犁,與使俄大臣崇厚訂新約十八條。之洞論奏其失,請斬崇厚,毀俄約。疏上,乃褫崇厚職治罪。之洞恥言和,則陰自圖強,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疏請大治水師,歲提專款購兵艦。復立廣雅書院,武備文事並舉。
會海軍衙門奏請修京通鐵路,台諫爭陳鐵路之害,請停辦。翁同稱等請試修邊地,便用兵;徐會灃請改修德州濟寧路,利漕運。之洞議日:“修路之利,以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徵兵、轉餉次之。今宜自京外盧溝橋起,經河南以達湖北漢口鎮。此幹路樞紐,中國大利所萃也。河北路成,則三晉之轍接於井陘,關隴之驂交於洛口;自河以南,則東引淮、吳,南通湘、蜀,萬里聲息,刻期可通。其便利有數端:內處腹地,無慮引敵,利一;原野廣漠,墳廬易避,利二;廠盛站多,役夫賈客可舍舊圖新,利三;以一路控ba6*九省之衢,人貨輻輳,足裕餉源,利四;近畿有事,淮、楚精兵崇朝可集,利五;太原旺煤鐵,運行便則開採必多,利六;海上用兵,漕運無梗,利七。有此七利,分段分年成之。”得旨報可,遂有移楚之命。大冶產鐵,江西萍鄉產煤,之洞乃奏開煉鐵廠漢陽大別山下,資路用,兼設槍炮鋼藥專廠。由是湖北財賦稱饒,土木工作亦日興矣。
時國威新挫,朝士日議變法,廢時文,改試策論。之洞言:“廢時文,非廢五經、四書也,故文體必正,命題之意必嚴。否則國家重教之旨不顯,必致不讀經文,背道忘本,非細故也。今宜首場試史論及本朝政法,二場試時務,三場以經義終焉。各隨場去留而層遞取之,庶少流弊。”
二十八年,充督辦商務大臣,再署兩江總督。有道員私獻商人金二十萬為壽,請開礦海州,立刻罷之。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繼崩,醇親王栽灃監國攝政。議立海軍,之洞言海軍費絀,可緩立,爭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贈太保,諡文襄。
之洞短身巨髯風儀峻整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愛才好客,名流文士爭趨之。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一畝雲。
 [注釋]井陘、洛口,皆地名,當時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少有大略,務博覽,為詞章,記誦絕人絕:超過
 B.成進士,廷對策不循常式 廷:朝廷
 C.南通湘、蜀,萬里聲息,刻期可通聲息:音信訊息
 D.以一路控ba6*九省之衢,人貨輻輳輻輳:集中
10.全部表現張之洞“遇事敢為大言(獨到的見解)”的一項是()
 ①之洞論奏其失,請斬崇厚,毀俄約②修路之利,以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③朝士日議變法,廢時文,改試策論④故文體必正,命題之意必嚴⑤有道員私獻商人金二十萬為壽,請開礦海州,立刻罷之⑥之洞言海軍費絀,可緩立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④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之洞致力於國家主權的獨立,堅決制止了崇厚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軍備防務和文教事業同時並舉,謀求國家的強盛。
 B.張之洞力主修築鐵路,以運送貨物,發展經濟。建議修築一條貫穿南北的樞紐幹道,並充分論證了修築這條鐵路的效益及有利條件。
 C.張之洞主張科舉取士,反對廢除“四書”“五經”,認為如果不讀經典,必然導致國家教育背離正道,這顯示了他思想上的保守。
 D.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為官數十年,頗有作為,清正廉潔,不治家產,而且保護人才,在名流文士中有良好的口碑。
12.把原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所取土多俊才,游其門者,皆私自喜得為學途徑。(4分)
 (2)河北路成,則三晉之轍接於井陘,關隴之驂交於洛口。(4分)
 
13.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一段話斷句。(5分)
 之洞短身巨髯風儀峻整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
參考答案:
9.B(廷:名詞用作狀語,解釋為“廷試時”) [來源:學&科&網]
10.A(③是“朝士的言論”;⑤表明張之洞的清廉剛正,而不是表現他“敢於大言”)
11.C(主張“科舉取士”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思想保守”分析也不符合原文主旨,屬於無中生有)
12.⑴所錄取的人士很多是傑出的人才,被他錄取,成為他門生的人,都暗自高興能夠從他那兒獲得做學問的途徑。(“取”“游”“途徑”各1分,大意正確1分)
⑵一旦黃河以北鐵路建成,三晉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陘連線,關中、甘肅的車馬貨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河北”“轍”“驂”各1分,大意正確1分)
13.之洞短身巨髯/風儀峻整/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之洞短身巨髯,風儀峻整。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每正確斷開一處給1分,共5分)
附參考譯文:
張之洞,字香濤,是直隸南皮人。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謀略,努力博覽群書,寫文章,記憶背誦的本領超出其他人。十六歲時,考中鄉試第一名。同治二年,考取進士,廷試時回答皇帝的策問不遵循常規。同治六年,任浙江鄉試的副考官,不久任湖北提督學政。所錄取的人士很多是傑出的人才,被他錄取,成為他的門生的人,都暗自高興能夠從他那兒獲得做學問的途徑。張之洞以一個文士儒生而得任職務清貴、掌管重要 機務的官職,遇事敢於發表別人所不敢說的見解。俄國人提出就伊利問題進行談判,與出使俄國的大臣崇厚簽訂了新十八條。張之洞上奏抨擊條約的錯誤,請求斬崇厚,毀棄與俄國簽訂的條約。奏疏上達,朝廷於是革了崇厚的職並將他治罪。
張之洞對言和感到羞恥,就暗自努力謀求國家的強盛,設立廣東水陸學師堂,創建槍炮廠,開辦礦務局。上疏請求大規模訓練水師,每年提撥專款購買軍艦。又成立廣雅書院,軍備防務和文教事業同時展開。
當時海軍衙門奏請修築京通鐵路,台諫官員紛紛陳述鐵路之害,請求停辦。翁同龢請求在邊遠地區試著修築,以便於用兵;徐會灃請求改修德州至濟寧之路,以利漕運。張之洞建議說:“修路之利,應以疏通各地物產、造福百姓生活為最重要,徵兵運餉次之。現在應該從京城外的盧溝橋開始,經河南到達湖北漢口鎮。這是幹線樞紐,中國大利聚集之地。一旦黃河以北鐵路建成,三晉的道路就可以和井陘聯接,關中甘肅的車馬貨物就可以聚集到洛口。自黃河以南,向東聯接安徽、江蘇,向南接通湖北、四川,萬里之外的音訊訊息,短時間內便可通達。其利之處有幾個方面:鐵路處於腹心內地,不擔心會引敵而入,是第一利;鐵路所經之處原野廣闊,容易避開墳地房屋,是第二利;鐵路沿線工廠多車站多,做工和經商的人可以捨棄舊行當,得到新生計,這是第三利;以一條鐵路帶動ba6*九個省份的交通主道,商人貨物集中,足可以充裕糧餉的來源,這是第四利;京師附近有意外事變,安徽、湖北精兵一個早晨便可聚集,這是第五利;太原富產鐵煤,如果運輸便利,則開採必然就多,這是第六利;如果海上有戰爭,向京城運糧的依然可暢通無阻,這是第七利。有這七利,分段分年來修築便可建成。”得到皇帝聖旨批覆同意,於是有了把張之洞調往湖北的任命。大冶出產鐵,江西萍鄉出產煤,張之洞就奏請在漢陽大別山下開設煉鐵廠,資助修建鐵路的費用,同時創辦槍炮和火藥廠。從此湖北財務賦稅稱得上富饒,土木工程也一天天興旺起來了。[來源:學科網]
當時國威剛剛受挫,朝中之士每日商議變法,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張之洞提出:“廢除八股文,並非廢除‘四書’‘五經’,因此,問題仍然必須端正,命題之意必須嚴格。否則,國家重視教化的宗旨便顯不出來,必定導致不讀經文,背離正道忘卻根本的後果,這並不是小事啊。現在應該首場考試史論及本朝政法,第二場考試當前國家大事,第三場以考試經書要義結束。分別隨場決定去留,層層順次錄取,這樣便可減少流弊。”
光緒二十八年,張之洞出任督辦商務大臣,再次代理兩江總督。有一個道員偷偷地代替商人送二十萬兩銀子給張之洞祝壽,請求在海州開礦,張之洞立刻上疏彈劾罷免了這個道員。他考察鹽法的利弊,設定兵船緝拿私自販鹽的商人,每年徵收鹽稅都有盈餘。德宗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駕崩,醇親王載灃代理國政,討論建立海軍,張之洞說設立海軍經費不足,可延緩建立,經過努力後,他的意見仍未被採納。他稱病辭職,不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歲。在朝和在野的人都震驚悲慟。被賜予太保銜,諡號文襄。
張之洞身材矮小,鬍鬚濃密,風度儀表嚴峻整潔。任官所到之處,一定有工程興建。務必使規模宏大,而不管費用多少。愛護人才並好客,當時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和文人學士都爭先恐後地和他交往。擔任地方高級官員幾十年,到逝世時,家中卻沒有增加一畝田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張之洞,字香濤,直隸南皮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