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必願,字立夫”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趙必願,字立夫,廣西經略安撫崇憲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憂,哀毀骨立。服闋,以大父汝愚遺表,補承務郎。定七年舉進士,知崇安縣,剖判如流,吏不能困。修學政,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寬以趣之,民皆感懌願輸。革胥吏鬻鹽之敝。擅發光化社倉活饑民,帥怒,逮吏欲懲之,必願曰:芻牧職也,吏何罪。束檐俟譴,帥無以詰而止。舊有均惠倉,無所儲,必願捐緡錢增糴,至二千石。力主義役之法,鄉選善士,任以推排,入資買田助役,則勉有產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聞,下其式八郡四十八縣。秩滿,民共立祠刻石。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差主管官告院。越五日,詔依舊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撫摩凋瘵,修養濟院,建陳瓘祠,政教兼舉。
端平元年,以直秘閣知婺州。至郡,免催紹定六年分小戶綾羅錢三萬緡有奇。立淳良、頑慢二籍,勸懲人戶。措置廣惠倉及諸倉積穀。奏乞寬減內帑綾羅,申省免用舊例,預解諸色窠名錢,罷開化稅場。遷太府寺丞,尋遷度支郎中。
三京兵敗,邊事甚亟,詔條上守御計,必願言十事:下哀痛之詔,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節財用之宜,縻議和之使,撫無歸之民,處北來之眾,置鎮撫之使,擇帥閫之代,拔未用之將,皆切於邊要。政府議楮幣日輕,欲令諸州再用印及他為稱提之法,必願力爭不可。嘉熙元年,貽書政府,論邊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災,必願應詔上封事。權吏部右侍郎。
時邊事急,必願應詔言,區畫皆中事機。暫兼權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稱其平允。暫兼權戶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請立國本,請親禱雨。遷戶部侍郎,暫兼給事中。淳佑五年,以華文閣直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三辭,不許。閩人聞必願至,欣然嘆羨。必願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惻怛以勤政,行鄉飲酒,旌退士,獎高年,裁僧寺實封之數。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翼軍節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勸。居官四年,累乞歸,及命召,又三辭,皆不許。卒,遺表上,贈銀青光祿大夫。〈節選自《宋史·趙必願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B.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C.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7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D.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後來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B.“丁大母憂”指古代喪葬習俗中官員為母親守喪,“服闋指守喪期滿除服。
C.“義役”是南宋時由應役戶出田或買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應役費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稱,宋朝時是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必願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縣,剖決流暢,縣吏難不倒他;他在全縣實行義役法,上下都覺得便利,後來又把義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縣。
B.趙必願愛護百姓,做事有擔當。他擅自打開光化社倉,發放糧食救活饑民,統帥卻因此要給小吏治罪,趙必願挺身而出,承擔責任,表示願意接受懲治。
C.趙必願為政注重改變地方風氣。他任台州知州時,修養濟院,建陳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績;他到婺州後,設立淳良、頑慢兩種戶籍,以便勸誡人們。
D.趙必願留心軍事,為國家安全獻計獻策。邊事緊急,他上奏防守計策,都切中邊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給政府寫信,論述邊防的事,被任命為右司郎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寬以趣之,民皆感懌願輸。
(2)甫人境,即以軍禮見戎帥,申明左翼軍節制事宜,教士卒知勸。
參考答案
10.B 知處州,陳折帛納銀之害,皆得請。移泉州,罷白土課及免差吏榷鐵,諷諸邑行義役。秋旱,力講行荒政,乞撥二倉米振救
(【解析】“請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沒有與此對應的內容,此處斷句不當,以此排除A與D兩項。“諷諸邑/行義役”中,“行義役”的主語應是“諸邑”而不是“趙必願”,排除C項。所以,選B項。〔3分)
11.B(【解析】“為母親守喪”錯,“大母”指祖母。3分)
12.A(【解析】“後來又把義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縣”錯,文中意思是,台府聽說後,將這個辦法下達到八郡四十八縣。3分)
13.(1)趙必願設立催科法,交足的給以表彰,沒交夠的寬限他們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動,願意交納。(關鍵詞:“旌”“趣”“輸”各1分,句意2分。)
〈2〉趙必願剛到福建,就用軍禮會見統帥,申明左翼軍的調度之事,教導士兵要知道努力。〈關鍵字:“甫“節制”“勸”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趙必願,字立夫,是廣西經略安撫趙崇憲的兒子。趙必願不到二十歲時,遭祖母喪,因過度悲傷極其消瘦。服喪期滿後,因祖父趙汝愚的臨終表奏,趙必願被補官為承務郎。嘉定七年,趙必願考中進士,任崇安縣知縣,分析決斷流暢,縣吏不能難倒他。他設立催科法,交足的給以表彰,沒交夠的寬限他們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動,願意交納。趙必願革除了胥吏賣鹽的弊政。趙必願擅自打開光化社倉,(發放糧食)救活饑民,統帥大怒,逮捕小吏要加以懲罰,趙必願說:“這是守臣的職責,小吏有什麼罪過?”他就收拾行裝等著受責備,統帥沒法追問才作罷。原來有個均惠倉,倉中沒什麼儲備,趙必願拿錢增買糧食,使倉儲達二千石。趙必願極力主張實行義役法,在鄉裡間選擇善良的人,讓他們負責推算財產編排戶籍等任務,出資買田幫助服役的人,於是勸勉有資產的人家,有被感化的人,拿出自己的田產進行倡導。於是在全縣推廣,上下都覺得便利。台府聽說後,將這個辦法下達到八郡四十八縣。趙必願任職期滿,當地百姓一起為他修建祠堂,刻上碑文紀念他。趙必願任處州知州,他向朝廷陳述折串納銀的弊病,他的建議都被採納。趙必願調到泉州任職,免除地基錢以及停止派官吏專賣鐵器,勸各縣實行義役。秋季天旱,趙必願極力論說救災政策,請求調撥兩處糧倉的米賑濟災民。皇上下詔讓他主管官告院併兼任台州知州,他完全繼承祖父的為政作風,訪察百姓的疾苦,撫恤貧困的人,修養濟院,建陳璀祠堂,政事和教化都取得了成績。端平元年,趙必願以直秘閣的身份任婺州知州。他到婺州後,設立淳良、頑慢兩種戶籍,以便勸談人們。趙必願升為度支郎中。三京戰敗,達事十分緊急,詔令分條上奏防守策略,趙必願講十件事,這些都切中邊事的要害。嘉熙元年,趙必願給政府寫信,論述邊防的事,他被任命為右司郎中。發生火災,趙必願應皇帝詔命呈上密封的奏章,暫且擔任吏部右侍郎。當時邊事危急,趙必願應皇帝的命令上疏說,他的謀劃都切合事情的關鍵。淳祐五年,趙必願以華文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多次推辭,沒被答應。閩地百姓聽說趙必願到了,欣喜贊慕。趙必願講求忠厚信實以使風俗淳樸,在舉行鄉飲酒禮時,他表彰隱士,勉勵老人,裁減寺院實封田地的數目。趙必願剛到福建,就用軍禮會見統帥,申明左翼軍的調度之事,教導士兵要知道努力。趙必願任官四年,多次請求辭官回鄉,等朝廷召回他時,他又多次推辭,都沒被允許。趙必願去世,臨終表文奏上,被贈為銀青光祿大夫。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